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15年间 新华社记者见证伊拉克艰难重生

2018-03-21 06:56:02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人心重聚】

美军走了,“伊斯兰国”来了。这一极端组织利用叙利亚内战迅速壮大,2014年6月相继占领伊拉克北部重镇摩苏尔和提克里特,宣布建立“哈里发国”。

“为什么几百名武装人员能打得3万多(伊拉克)政府军丢盔卸甲、放弃了那么多重要城市?”2015年,带着这个疑问,刘万利来到伊拉克。

一年多时间里,他采访官员、宗教人士、学者、百姓,甚至借助中间人问过极端武装人员,得出结论:“伊斯兰国”能够攻城略地,最主要原因是伊拉克人心散了。

2016年11月,政府军发起摩苏尔之战,刘万利跟着部队进入收复的街区。当地居民说,极端武装逼近摩苏尔时,大部分人有机会逃离,但以逊尼派为主的市民觉得“伊斯兰国”可能不会比政府更糟,选择留在城内。

“伊斯兰国”在不同民族、教派、宗教间煽动仇恨。伊拉克西部和北部大量逊尼派民众饱受摧残,认清了魔鬼的真面目,对政府的不满逐渐淡化,教派矛盾日趋降温。

“这两年我们仿佛生活在地狱。我们得到了教训:国家分裂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以后我们只想所有人和平相处,把国家建设好。”一名摩苏尔市民告诉刘万利。

  【黑暗到光明】

2017年开斋节,在摩苏尔东城一座广场,新华社记者程帅朋见到摩苏尔大学艺术系四年级学生穆罕默德·穆尼卜。他和朋友们演出话剧《从黑暗到光明》。

摩苏尔西城当时尚未完全由政府军收复,不时传出爆炸声,升起烟柱。但东城的人们终于享受到久违的安全和难得的平静。来自纳杰夫、卡尔巴拉、巴士拉等什叶派省份的艺术家和学者与当地逊尼派居民一道载歌载舞。

程帅朋感慨,这样的场景,2003年战争爆发以后不多见。“到伊拉克一年多来,我能感到情况好转,安全形势趋向改善,经济压力逐渐缓解,民心思定。”

刘万利认为,尽管得到国际支持,伊拉克政府和军队主要靠自身力量击败“伊斯兰国”。这场胜利让伊拉克人重新收获了信心,提振了心气,重塑了国家认同。

“尽管内忧外患依然存在,但伊拉克人对国家的未来心存希望,”梁有昶说,“这里土地肥沃、淡水充足、石油丰富。在他们内心深处,这里依然是古老传说中那片‘神赐之地’。”(胡若愚)(新华社专特稿)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