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201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要求,东北地区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一年多过去,东北地区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成效,又面临怎样的困难和问题?处于新形势下的东北,如何抓住新机遇,迎来新发展?
近日,《经济日报》派出调研采访组,奔赴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4个城市进行调研采访。这4个城市均为副省级城市,是支撑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脊梁。在采访中,调研组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条主线,重点采访了东北地区在调整产业结构、激活生产要素、打造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做法。
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更是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然而自2014年以来,东北经济持续低迷,这其中有国内外大环境的原因,更和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等个性方面原因分不开。
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东北地区更是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是必须打赢的攻坚之战。《经济日报》记者在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四城市调研时看到,东北广大干部群众正在以枕戈待旦的紧迫感和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知难而进,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努力开创振兴发展新局面。
“加减乘除”一起做
产业结构偏重、民营经济偏弱、创新人才偏少,这是东北经济发展的主要掣肘。
“当前全省经济转型仍处于传统产业集中负向拉动与培育新动能、新增长领域相互交织、相互赛跑的关键时期,决不可有丝毫的自我满足和精神懈怠”,黑龙江的这一判断,应该说也适用于整个东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