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业内人士争抢新三板专户也巨亏

2017-11-15 07:31:39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一家投资了大量新三板项目的公募内部人士则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新三板十分考验投研能力:“传统基金公司研究员一般都只看A股,而新三板更类似于PE投资,要去做尽调、要了解它横向和纵向的市场情况、估值、财务报表等等,对人员的要求完全不同。市场好的时候很多机构都成立了专门的新三板部门,也新增了大量人员,因为要找项目、看项目、全国各地出差。业内有一家最疯狂的私募股权机构,号称有100多名投资经理、2015全年投资了400来家新三板拟挂牌和已挂牌公司,每天一家都不止。我们公司在新三板最火爆那阵也有50多个研究员,现在也就剩10来个了。”

到了2015年底,新三板市场环境整体发生了巨变。监管趋严,之前预计的分层政策比预期晚了近半年,而讨论最多的竞价交易到现在仍未落地。除此之外,A股市场的走势也对新三板市场产生了联动效应,新三板做市指数持续阴跌,截至本月已跌破1000点关口。新三板整体估值也在漫长的探底过程中逐渐下降,直到无人问津。

市场的热情在减退,而“春江水暖鸭先知”,新三板公司的感受最为深刻。一位新三板挂牌公司高管坦言,一开始是“坐在办公室每天都有好多机构来找”,并且为了得到公司的青睐都是各出奇招。例如除了投融资还能提供并购服务等后续服务;后来慢慢地越来越少,最后就彻底融不到钱了。

当整个新三板市场变冷后,投资机构讨论最多的不再是怎样募集更大规模的资金,而是如何退出。

何去何从:解决方案能否行得通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不完全统计,在2014、2015年成立的新三板专户和基金子公司新三板产品中,两年期、三年期、五年期这三个周期的是绝大多数。今年以来随着短期项目的陆续到期,兑付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新三板产品的仓位高得令人咋舌,甚至近乎满仓;另一些则没有这么高,用上述公募高管的话来说“可能刚建了三四成,剩下的一看不好就没投了,还有一些投量化、定增,那些可能会好点”。

产品到期却面临无法退出和兑付的问题,怎么办?一位沪上公募专户投资经理告诉我们,通常处理办法有两类,一是展期,二是直接走清算流程。“2015年正是三板最疯狂的时候,那时候进场的出不来很正常。能出来还算可以算清楚的,还有些一点没量,都没法算。”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