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一场接地气的峰会:新金融机构如何为普惠人群“补水”

2017-09-25 16:36:53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吴震在会上表示,从长远来看,互联网技术革命浪潮是不可阻挡的。其中,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在互联网金融方面将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真融宝董事长吴雅楠对上述观点表示认同,“金融科技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吴雅楠表示,从普到惠的意义在于,当行业需要合规健康发展时,不能忘记我们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小微的实体经济,后者强大的需求促使我们不能离开这个阵地。但只有拥有强大科技基因的人和行业,才能承担起这个责任。

  从靠财政“输血”走向自我“造血”

毋庸置疑,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蕴藏巨大潜力的普惠金融蓝海市场已然形成。作为普惠金融的“毛细血管”,新金融企机构当前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由于没有强生态场景,一些新金融机构会面临‘贷款三高、风控三同以及生存三难’的局面。”新网银行首席运营官刘波解释说,“贷款三高”指运营成本、贷款利率及不良率高;“风控三同”指风控模式、数据来源以及贷款场景趋同;“生存三难”则指保持高增长难、融资难及合规难。

事实上,除了上述问题,新金融企业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坦言,普惠金融不应是财政支持性的、输血式的,而应该是造血式的。不能把钱给到用户就够了,而应该让他们通过这些钱,去改善自己的生活。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