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艾诚对话中信出版王斌:传统图书行业该如何杀出重围

2017-09-21 16:22:17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过去的十多年中,中信出版了6000多种图书,累积发行15亿本,经管类图书市场占有率高达10%以上,发行量超过100万册的超级畅销书达到14本。在某种意义上,中信出版社成为了当代出版业的重要构件和核心价值之一。

中信出版社龙头地位的奠定,王斌功不可没。

在工作上,他追求完美,一个封面,有时会做到50稿。从某种角度上,他又是理想主义的代表,追求品牌和美誉度。“我们已经够市场化了,不要再贴上生意人的标签,另外我们做的是出版,不能把它做成白菜。”

同时,他还是个内心温暖的男人。他会在酒桌上“护犊子”似的称赞下属,也会眼神充满溺爱的谈论孩子。

采访临近结束,艾问人物邀请王斌对十年后的自己说一句话。

他端正了下坐姿,眼神柔和的望向镜头:“人会老去,很正常。没有什么是你能得到的,也没有什么是你能失去的,更多的是你不断的努力和投入的过程,而投入就需要有热情,所以我希望能继续保持年轻时候的激情和生活态度。”

那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十年前挥斥方遒的他,十年后热情四溢的他, 甚至看到了他所说的和朋友间的争论,“你死的时候墓碑上不能刻这人挣了多少钱,我死的时候可以刻,这是个出版人,他做了点有意义的事。”

  

“在风起云涌的新媒体时代,中信出版社是否还有绝对的优势?”艾问人物的问题一如既往的犀利。

“这个时代的主题是技术,科技改变一切。作为一个内容基因的公司,已经不敢奢谈优势。唯一我们还想扒住时代列车的,是对于内容的坚守,人性没变,价值就在,所以这个不是我们的优势,这可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最后一点本事。”王斌说。

  

  艾问·快问快答

  艾诚:2001年,你加入到中信出版社,是临危受命?还是要给大家一个惊喜?

王斌:当年中信有一个混业经营的牌照,因为混业经营的要求,对非金融就有了一个重新的审视,出版社是很小的一块,中信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企,想把它做好。差不多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过来的。

艾诚:到底是实力成就的中信出版社还是体制成就的?

王斌:在中信做这个事是我们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中信是一个非常市场化的企业,同时他又国际化,当然加上我们是心怀理想的一大群年轻人。

艾诚:《创业维艰》、《从0到1》、《合伙人》、《重新定义公司》。如果要用一本书的书名总结您在当下最重要的考虑是哪本?

王斌:《重新定义公司》。我们在新三板上市,未来也在转板上市,这是未来企业面对的一些问题。无论出版多么大的价值,一定要回到商业市场体系,来重新定义,重新思考。

艾诚:你到底更对产品负责,还是更对营收负责?

王斌:我们要对企业价值负责。短期要盈利,长期要增长,最主要是要基业常青。而基业常青活在市场人的心目中,不是活在报表里面。

艾诚:你性格里面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王斌:说得好听点叫追求完美,说难听点叫刻薄,中性一点叫偏执。

艾诚:2013年,中信出版社有137家机场数据,但是目前书店数量大幅减少,为何?

王斌:中信集团有一个新零售的战略,我们在这个里面有千店计划。不是在收缩,而是在调整、升级。

艾诚:2015年,中信书店实体店部分依旧是亏损的?

王斌:站在商业角度看,书店绝对不是个直接挣钱的好营生,但是城市不能没有书店,时代在变,消费人群也在变,图书要顺应时代,服务的方式要改变。

艾诚:很多出版社过的并不好?

王斌:中国500多家出版社2/3出版社活得并不舒服。如果没用市场的机制,没去提供顺应时代的产品,就不会实现价值。

艾诚:中信出版社和亚马逊的kindle合作。你当时做这个决定的心态是什么?

王斌:如果有一天大家不用手机阅读,要用一个物件阅读的话,kindle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那个选择也许会改变一个时代。所以当时我想做这个尝试。我觉得还得回到人性本身,不能用眼前的利益来判断一个问题。如果更长远的看的话,可能要从历史去找。

艾诚:如果有一天一张芯片插到艾诚的脑子里面,就博览群书了,你是否还会坚守铅字印刷,坚守内容底线?

王斌:我想问那个芯片哪来的,有人造的,里面的内容需要一万个脑袋瓜子把它放进去的。我们做的可能是那一万个脑袋瓜子放进去的工作,而不是印刷机的工作。

艾诚:未来你最看好的商业领域是什么?

王斌:所有跟人的体验相关的都很有意思。

艾诚:你觉得作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王斌:必须要有理想,然后坚持,大量的时间都没有意义,最关键的那些点一定要做好做到。

  

相关报道:

    关闭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