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艾诚对话中信出版王斌:传统图书行业该如何杀出重围

2017-09-21 16:22:17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慢”下来,也许是应对浮躁而浅薄的世界的最佳方法。

图书行业应对互联网冲击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一边清高,一边高喊无奈,是王斌最看不惯的书店怨妇情节。

“非互联网”不一定注定灭亡,传统的东西未必没有未来。时代在变, 图书行业也需要转变。

这种转变,并非让图书去鎏金带银,而是开书店的逻辑变化,以及服务方式的改变。

王斌觉得,面对潮水,出版业要做的是这么几件事。

  

  第一、激发需求,改变服务方式

从供给端来说,激发需求不能在那里空抱怨,为什么市场不喜欢你了,我们需要改变服务方式。

就像刚才说的书店,书店经营是多层次的,除了生意这块,两头还有很大价值,比如:内容、文化知识怎么跟生活融合?

以机场书店举例,上一代的机场以安全和便利作为第一要务。未来的机场会着重服务体验。比如书店里有餐饮、亲子空间,甚至有机农场,能够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的业态和体验,而这些,在我们的城市店里当然就更应该是标配了。

第二、有所为有所不为

如同秋季大片,绝不是从市场中判断迎合出来的一般,出版市场也是永远迎合不到的。出版不能靠单一形式打天下,越丰富的时候就越要回去。

把一个类别的图书做成一个领域,然后克制,收缩。再去开发另一个领域。这是中信出版社的风格。开发市场,而不是迎合市场。

中信出版社成为了行业风向标,很多人想知道他们下一步的选题是什么。

王斌的选题标准是:可做可不做的坚决不做,吃不准的一定要做。

拒绝平庸、三俗,同质化的选题。“可做可不做”就意味着平庸,纯属为了赚钱而内容低俗的书毫无价值,“同质化”则象征着门槛极低,很容易变成庸俗。比如偏鸡汤系列同质化后,就很容易沦为自以为是的说教。

好的选题和内容一定要推开市场,不能用市场的标准来进行判断。

“如果说合格的礼物就是自己想拥有,那出版也是一样。标准在心中,所有人都知道。只是当业绩被市场挤压的时候,大家会产生抑制不住的冲动想去追逐市场,这时候就需要压制。”王斌说。

  

  第三、坚持人性,顺势而为

  不拘泥传统,不拒绝未来,是王斌应对互联网来袭的态度。

他坚守铅字,同时又和众多电子阅读器合作,比如百度阅读、kindle等,还和知乎一起联合出书。

在外界看来,这无疑是“不想革自己的命,但又必须自己革自己的命。”

对于,王斌给予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我有一匹好马,现在需要去广州,我会乘飞机去,而不是骑马。也许过两天真空子弹头来了,飞机都不需要了,但我还是我,不会改变。”

人性的东西,不能变,就不要去变。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顺势而为。

对于内容产业来说,所有内容产生的机构、机制、平台都是同一战线的伙伴,或打法不同,或体系不同,但很多时候可以互动、互补,互相学习。

第四、重新审视价值和意义

站在商业角度看,书店绝对不是赚钱的好营生,但城市不能没有书店。

要盈利,要发展,书店就要回到商业市场体系。这就需要对价值和意义的认定、对时间和节奏的把握进行重新审视。

“每一个读者都是决策者,有很多困惑和面对快速发展的世界的一种无奈,这就需要学习。 学习的动力和不断产生的困惑是未来出版的出发点,也是对传统出版的挑战。如果用出版的逻辑和价值,从问题导向、需求导向重新组合内容,我认为会战无不胜。我们力图在体验和内容间找一个平衡。” 王斌认为,2020年会是出版业的一个拐点,对此,他们似乎已经做好准备。

最想对十年后的自己说什么?

王斌,学科学机械出身。1985年加入机械工业出版社,从做编辑开始、然后做管理。

1995年,他创建了最早市场化的出版企业之一华章,“华章,即皇帝的文章。”可见他对内容和影响有着极高的追求。

2001年,王斌进入中信出版社,打出“激情出版”的旗帜。他笃信商业思想改变商业世界,并提出“品牌运作,概念销售”,给中信出版重新定位:我们提供知识和技能以应对变化的世界。

在这个理念下,中信出版社不断地去寻找最前沿、最面向未来,甚至无论从研究还是体系最前端的著作和作者,这形成了持之以恒的信念,也使中信出版社迅速崛起。

自《杰克·韦尔奇自传》后,中信出版社声名鹊起。从《谁动了我的奶酪》到《乔布斯传》、《从0到1》、《未来简史》、《人类简史》,王斌似乎每次都能精准的找到畅销书的脉搏。

  

中信出版上市新三板时,slogan变成“用中国的视角看世界,把时间变成历史。”对于出版,王斌胸有丘壑。他想重构出版版图,像乔布斯用iPhone颠覆手机一样颠覆出版。

相关报道:

    关闭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