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民企建境外新经济平台拓展多元合作(2)

2017-01-23 17:07:09    经济参考报  参与评论()人

高建民认为,在中亚、西亚乃至东欧区域,建设新的华凌市场,就是要实现国内外市场互动,以便带领广大经营商“抱团”“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依法有效规避贸易壁垒,助力我国企业“走出去”。他认为,目前我国受欧盟贸易壁垒和俄白哈关税同盟两大壁垒包围,很多企业对驻在国法律法规研究得不够透彻,对面临困难的程度预判不足,正好可以充分利用我国企业在境外搭建的新经济平台来实现发展,减少投资风险。

西安高山流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中柬金边经济特区定位为最开放、最自由的经济特区和自由贸易区。公司董事长徐彦平说,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法律风险控制、人力资源培训、资产管理和智库支持等领域,都积累了一定经验,能够为在柬埔寨投资的中国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强有力的服务和保障。无论是土地作价合作、管理服务作价合作、金融产品合作,还是BOT、PPP、EPC等模式的合作,“我们都可以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沟通、对接,探索‘一企一策'的合作方式,在中柬金边经济特区实现共赢发展。”

陕西汽车控股集团副总经理刘科强也表示,汽车行业必须“走出去”,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饱和,只能到发展中国家去发展。“如果选址的话,我们首先选择中资企业的园区,这样省时省力也减少风险。”

陕西省爱菊粮油集团董事长贾合义认为,国有企业“走出去”成本太高,除了能源这些战略性物资外不宜布局。但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尤其是在境外以省区或者行业区分来搞一些园区,各有侧重点,可以以这些园区为依托进行产业合作。搭建园区引进企业后,可以由园区方来应对当地的各类手续,避免企业“单打独斗”造成的高成本,形成“抱团”效应,也便于企业有序“走出去”,防止中资企业之间同质恶性竞争。

  发展瓶颈:

  遭遇平台招商难题

记者采访发现,中国企业近年来在境外打造设立的各类合作中心、产业园、特区等新经济平台,主要的投资方基本是民营企业。这得益于民企投资相对灵活机动、受到的制约少。但与此同时,以民企为主搭建的这些新经济平台,却又由于其“民间”身份而不断遭遇融资与招商难题。

张保领说,“亚洲之星”农业产业合作区已经投建5年,按照合作区规划,基础设施得到初步建设,但包括整个合作区的亮化建设、研发中心、动植物疫情防控中心、良种繁育中心、信息化建设等项目还有待建设和完善,但苦于资金制约和金融瓶颈,目前进展缓慢。

2012年在柬埔寨投资设立中柬金边经济特区的西安高山流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是西安民企中较早“走出去”的企业。徐彦平说,产业“走出去”,应该是产融一体化“走出去”。没有金融支撑的产业“走出去”是注定失败的。

徐彦平表示,企业“走出去”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国家的每一项有利政策对在海外拼搏的民营企业都是极大的关怀与鼓舞。除了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外,民企还需要国家、政府从政策上给予外部支持和引导。

高建民说,华凌集团在格鲁吉亚的园区已经投入运营,但目前观望的和商谈的企业多,真正去投资落地的企业却很少。由于是民营背景,华凌集团去东部沿海招商时,并没有优势。国内商贸类企业创业信心不足,对民企尤其充满不信任感,特别是新疆的民企。“‘一带一路’就是以一个个项目做支撑,由点到线成区最后才能成为‘一带一路’,如果民营企业按照现在的形势招商也可以慢慢发展起来,但速度和效率就差太多了,市场你不占有,马上就会有别的国家进入,但如果政府助力推动的话,企业的发展就会是另一番天地。”他还透露说,目前我国认可的境外园区,面积都要达到4平方公里。“不能‘一刀切’,要根据所在国的实际国情来认定,要有差别化政策。像格鲁吉亚这样的小国家,4平方公里的园区确实太大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