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提升“中国粮”竞争力需降成本补短板(2)

2016-12-29 10:58:29    经济日报  参与评论()人

二是补粮企和粮农短板。面对消费结构升级换代的新需求,粮企要丰富和提高粮食产品的绿色和营养水平,推动粮食生产向品牌化、个性化、定制化方向发展。倡导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培育集粮食生产、仓储、物流、加工、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充分挖掘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粮食产业链再造与分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龙头企业3类负责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比分别为7.29%、13.29%、38.29%。新老粮农的共同需求是尽快提升知识及技能水平,应加强对粮农的职业素质培训及网络、移动终端、电子商务等技能培训,提高粮农“智慧型”生产的能力及水平。

三是补服务短板。2015年农业电商融资和重组蓬勃发展,各类融资超70亿元。借此势头,各地应尽快健全农业电商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落实电商发展的用地、用水、用网政策,扶持垂直型农业电商发展,促进粮企、粮食批发市场与电商融合,打造“粮食网络经济”。此外,要通过打造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四是补体制机制短板。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粮农利益并重,改革完善粮食收储制度;创新粮食收购方式,引导企业与各类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对接,开展订单收购、代收代储、代加工等个性化服务,构建新型粮食收购网络体系;健全市场调节机制,探索建立口粮价格与保险、成本、补贴及国际市场价格联动的国内粮食支持保护政策体系。

(作者为辽宁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主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