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提升“中国粮”竞争力需降成本补短板(1)

2016-12-29 10:58:29    经济日报  参与评论()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联合编制发布的中国农业经济景气指数2016年三季度报告显示,全国夏粮总产量13926.0万吨(2785.2亿斤),比2015年减产162.1万吨(32.4亿斤),减少1.2%,是历史第二高产年。

前三季度,我国谷物及其制品进口额为53.1亿美元,同比下降34.4%,降幅继续扩大。玉米、高粱等谷物进口量的下降,以及国际粮价下跌是造成我国谷物及其制品进口额降幅继续扩大的主因。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玉米、高粱进口量同比分别下降34.3%和29.8%,而上半年分别为同比增长9.6%和下降24.4%;进口额同比分别下降44.4%和46.4%,降幅分别比上半年扩大32.6和5.8个百分点。进口额降幅高于进口量降幅一定程度上表明国际粮价走低。

不久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三农”工作方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着力优化产业产品结构。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但粮食领域的高成本、低效率、创新能力不足、供需不匹配、生产服务滞后及体制机制束缚等发展瓶颈日益凸显。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中国粮”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之一。

我国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导致竞争力不强。要提高竞争力,必须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首先是稳步推进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这一底线基础上,按照三权分置的创新模式,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和服务平台,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生产合作等形式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促进粮食种植从传统的农户分散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经营体系转变,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粮食生产成本。

其次,利用“互联网+”,降低物流成本。农村电子商务如今已进入多元主体联合驱动的成长期,平台型农产品电商已超过3000家,有力促进了农村物流发展。引导农资及粮食流通企业发展专业化的农资销售、粮食仓储和物流业务,在县域范围内整体推进农村物流配送,与省、市级物流接轨,可以切实提高农村物流效率。

再次,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对新型粮食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提高生产质量。全国283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40%,高标准农田占比为53%,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经营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十三五”期间,应强化园区辐射功能,引领周边地区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开展精准化、智能化生产,向供应链两端延伸。同时强化源头管理和风险管理,加快质量安全溯源、风险评估与粮情预警体系建设,大力提升生产质量。

除了降成本,提升“中国粮”竞争力,还需在补短板上下功夫。

一是补技术短板。鼓励粮企自主研究和推广应用行业共性科技成果,支持粮企与科研单位协同攻关,尤其是重点加强粮食收储加工安全保障支持技术、副产物加工新工艺和稳定化技术、粮食产品营养品质及米面主食品产业标准体系研究。鼓励农机企业发展“智慧型”农机,2016年上半年,“国三”农机产品的推广应用、200马力动力换挡拖拉机批量投放市场以及40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研发成功标志着国产农机进入绿色环保“自动挡”时代。中国一拖、雷沃重工、中联重机等大型农机企业先后“走出去”,通过收购整合欧美研发资源,突破了高端智能拖拉机研制技术的瓶颈。未来,应鼓励农机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推进动力换挡和无级变速拖拉机整体制造体系的升级以解决高端农机市场供给不足问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