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假劣种子“游击战”如何破

2018-04-02 09:16:05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春耕时节,《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发现,随着各地持续强化种子市场监管,假冒伪劣种子已从在店面销售的“阵地战”变为“游击战”,不法经营者直接进村入户销售,农村点多面广导致打击难。

“现在卖种子的都是挨家挨户推销,买10袋种子送个电饭锅啥的,有的干脆没正规包装、没标签,监管都发现不了。”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吉林省梨树县种粮大户卢伟说。

套牌套包的“李鬼”种子也是市场乱象之一。江西顺发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国金说,市场上某个品种销售比较好,一些非法种子公司就会用相似的品种去顶替。据了解,“李鬼”种子往往是不法公司通过盗取正规种子亲本,直接复制或稍作改动后生产,虽然产量、质量上稍差,但价格便宜三分之一左右。

此外,“劣种子不假”现象也时有发生。湖南省供销社多名工作人员表示,有正规厂家将一些品种差一点的种子装入畅销品种的包装袋,披上合法外衣,违法隐蔽性强。

面对种种市场乱象,基层种子管理和执法部门有时却显得束手无策。福建省南平市种子管理站站长王辉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许多县,种子管理部门只有一两名监管人员,有时候“一个人要面对好几万亩耕地、十多个种子市场,根本忙不过来”。

业内人士表示,种子监管任务较重的地区多是农业大县,普遍为经济弱县、财政穷县,财政投入十分有限。此外,不少基层种子管理和执法部门缺少必要的检测设备,对于假冒伪劣产品往往只能靠“肉眼”识别。

福建省一家种业公司生产的种子曾被农业部抽查,发现24个位点中有5个位点的检测结果和备案不符,被判定为销售假种子。“在这个案件中,种子的外观和备案的种子一样,种子可能仅仅是改变了父本,造成24个位点中有某些位点和备案的不同,这样的话只有用DNA检测手段才能发现,但是基层并不掌握这样的技术手段。”福建省南平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队长李学明说。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