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学习时报谈国企改革: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蹚(4)

2016-06-27 09:11:13  学习时报    参与评论()人

要让国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就必须去行政化,必须“断奶”,让国企(特别是央企)“一把手”更多地从市场产生,通过职业经理人制度来解决国企高管的选聘问题,造就一批“有志实业、无意仕途”的国企高管。

2015年1月1日,《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实施。首批改革将涉及72家央企的负责人,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等组织部门任命负责人的53家央企,以及其他金融、铁路等19家企业。值得注意的是,《方案》要求“薪酬改革应与中央企业负责人选任方式相匹配”。所谓与选任方式相匹配,就是不能再“当不了高官当高管”,除了根据不同企业的类别和性质,还根据企业高管的身份和选拔任用机制来确定不同的薪酬。国企的负责人如果是由组织任命、有行政身份的,就不能再拿着市场化的薪资,其薪酬应参考国家相应级别的公务员薪酬和国企的实际情况综合考量后决定。如果是通过职业经理人制度选拔产生,就要随行就市,实行市场化的薪酬。在此基础上,既要打破高管旱涝保收的铁饭碗,又要给予相应的激励,做到约束和激励相平衡。

反腐:助推国企改革蹚过“深水区”

随着国企改革紧锣密鼓地推进,国企反腐大幕也渐次拉开,其节奏在明显加快。在经济新常态下,高压反腐和深化改革双箭齐发,可谓刮骨疗毒与激发创新并进。

2013年,落马的国企高管是17名。

2014年,这一数字攀升至70名。

2015年第一季度,已有38名国企高管被调查,落马人数超过了2014年全年的半数。仅3月份中央巡视组进驻26家央企以来,1个月之内已经有18名央企高管落马。有媒体从两会后公布的第一个落马高管算起,称之为“一天查处一个”的反腐节奏。

在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进入爬坡过坎阶段,亟须锐意改革释放活力。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国企腐败蔓延势头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在此背景下,改革难以顺利推进,国企发展严重受阻。中共十八大以来,五轮中央巡视体现了中央对国企反腐的重视,向社会传递出加大国有企业反腐力度的强烈信号:以反腐倒逼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国企反腐并不是单纯的反腐败,而是深化国企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全覆盖的反腐,推动国企改革走过“深水区”。

“剑指问题倒逼改革,从体制机制、监督管理上找原因,促进完善制度,细化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参考”。找准问题之后,提出治本之策以求根治,这是新一轮巡视的新要求,也是国企反腐努力的未来方向。特别是在国企改革将在产权制度、资本管理方式上发生重大变化、在混合所有制逐步推进的今天,国有资本、民营资本的界限将日益模糊,在诸多领域呈现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的态势。这也对国企监管,特别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解决国企的腐败问题,就必须解决国企长期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和对国企领导人的权力监督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要减少所有者的委托代理链条层级,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落实公司化的治理结构。中石油等腐败窝案频发,击中的正是国企在经营管理上的体制性软肋:企业主要负责人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监督制约,导致内部人一旦达成一致,极有可能导致大规模集体犯罪问题的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国企反腐,既要挖出那些胆大妄为的“蛀虫”,依据党纪国法严肃处理,更要完善国有企业内部一系列监管制度,推动国企管理和高管人员去行政化。

2015年1月13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要着力完善国有企业监管制度,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加强对国企领导班子的监督,搞好对国企的巡视,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国有资产资源来之不易,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要完善国有资产资源监管制度,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部门和岗位的监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