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石之瑜:中国崛起的文明意涵在哪(4)

2016-05-27 11:22:30      参与评论()人

两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台湾和香港的中华文明既有追求差异的华人性的一面,更有那种自居正统的中华性的一面。一方面,华人性主要是因为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制,导致他们不得不逃避自己的身份,并试图重建自己与众不同的身份意识以免被殖民者歧视。另一方面,两地区又都有较为雄厚的文化实力,以至于它们一度甚至有能力和自信向中原文化发起挑战,标榜自身才是真正的中华文化正统。此外,港台地区又有非常雄厚的社会基层文化,不论是从宗教讲还是从教义、从思想的角度来看也都是如此,这些都为其正统性与华人性的杂糅性奠定了基础。

三、华人世界内部的相互认同与识别

对于华人世界内部而言,不同群体间的相互认同与识别情况又是如何呢?这里我们可以透过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儒学来管窥一二。在我的实际研究中,谈到儒学,我会试图把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学者找来,跟我一起做某一个课题的讨论,我也可以把香港、台湾的华人找来,或者把越南的华人找来共同讨论。实际上,我发现他们都在讨论儒家的某一个经典、价值、历史制度,都可以用中文进行研究。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同的华人之间如何彼此识别,我们怎么知道彼此是华人呢?我们如果都不知道彼此是华人的话,我们就不会有一种要强调自己是不同华人的需要。

所以一定有一个前提存在,就是我们有一种办法来识别彼此是不是华人,当我们不确定的时候,我们还有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探测你会不会是华人。我有一个学生,他是泰国人,现在在澳洲教书,他有一次在马来西亚进行工作面试的时候,一群系里的教授作为面试官,他讲完之后大家发问,最后一个教授问到他为什么从母姓。他出来以后,他妈妈听到这个就大怒,因为他妈妈的父亲是泰国人,他妈妈的母亲是中国人,两边的祖父祖母都是中国人,所以他是四分之三的中国人,但是他从母姓,不从泰姓,因为她妈妈的爸爸是泰国人。后来通过研究我才发现,泰国人并不歧视华人,所以华人融入泰国的生活是毫无问题的,在各阶层的领导也不会引起当地人的猜忌。

此外,华人之间相互识别的机制在哪里?大家彼此如何相互识别?假如说一个俄罗斯的汉学家跟你说,我比你更中国人,因为我相信儒学价值,我的生活当中实践儒学价值,或者一个意大利的汉学家告诉你说我才是中国人,因为你看我家里的摆设,我的生活风格以及我对我的下一代的教育,所以他说他才是中国人。他如果这样跟你讲,你会不会接受你是中国人?我们多数在中国文化里成长的人可能不觉得他是中国人,但是他可能觉得自己是中国人,而且他确实生活或者某些方面的价值比我们更有中国人的特性。既然如此,那么他到底算不算中国人?对他们而言,他们就会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而如果他真的在中国生活相当一段时间之后,像许多的传教士,在台湾的山里面生活了一辈子后,很自然地就没有人把他们当外国人看待了。

因此,我想要问的问题是,华人跟华人之间,或者中国人跟中国人之间到底该如何识别?一讲到识别问题的时候,就有不同的机制让你去识别,或者有的人有不同的动机,有的人识别说我要识别你是中国人,我说你是中国人,比如说跟港民的年轻人,我们认为你是中国人,他们认为不是,你为什么讲广东话?也有其他的形式是说我想要被你识别成中国人,我跑来告诉你说我是中国人,不单单是刚才讲的那些汉学家,他不需要你告诉他是中国人,他可能觉得你根本不了解中国。但是有的人跑来是有功利目的的,比如说一些外国人说自己更“中国”其实是为了跟中国人做生意,这种相互认同和识别显然就需要另当别论了。

但是,不论相互识别的动机是什么,你必须要能够相互识别,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同一性。例如,一个人可能在朦胧中知道对方也是华人,而且明确说出来一方有东方口音,或者这个地方有很多华人,我就判断你是华人,我就识别了你。这种情况有时会很好识别,但有的时候也不容易识别,有的时候人家会不告诉你。例如,我在台湾遇到一个朋友聪,是一位女教授,跟我沟通了一年,共同推动一项研究计划,有一天她告诉我说她发现自己的外祖母是华人,她说原来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中国人的血统。于是我就和她说,如此来讲你做这个研究岂不是正好?这是个很有趣的例子。也就是说,她告诉我之后,她就跟我有了联系,而这种联系的原因纯粹是社会性的,她也许觉得这样跟我会更加亲近,或者她觉得更信任我,愿意多告诉我一点。总之,在我们之间可以发展更多更信任的合作关系,或许她只是直觉性地告诉我。这属于一种被识别的方式,而且她当然知道告诉我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反映会是正面的。所以伴随着识别方式的不同,我们双方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期望与后续行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