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六必居非遗传承人:杨银喜(4)

2016-05-25 14:32:47   综合    参与评论()人

要问掌握这些技巧的秘诀是什么?杨银喜告诉记者,没有技巧,唯有“勤跑腿、多用心”。

位于北京城南的六必居传统酱菜厂,保留着纯手工制作酱菜。图为酱菜制作第一步,用盐腌渍便于保存。黄瓜条上的白色为析出的盐分,杨银喜隔段时间给黄瓜“翻身”,让酱菜得到充分的腌渍。千龙网记者 秦胜南摄

位于北京城南的六必居传统酱菜厂,保留着纯手工制作酱菜。图为酱菜制作第一步,用盐腌渍便于保存。黄瓜条上的白色为析出的盐分,杨银喜隔段时间给黄瓜“翻身”,让酱菜得到充分的腌渍。千龙网记者 秦胜南摄

盐度从“10到8”的艰难坎坷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酱菜不再是缺吃少穿那个年代的必需品,而是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道调味菜。少盐低糖的健康饮食习惯也倒逼酱菜行业推陈出新,满足新时代的生活方式。

在六必居公司的号召下,杨银喜和他的同事们也开始了探索创新的道路。

凭借着积累的经验和自己的潜心探索,他尝试着对产品进行工艺改进,努力将酱腌菜从以前的色黑、盐度高向色浅、低盐的方向发展,累计开发了麻仁金丝、香辣黄瓜、甜酱长丝菜、宫廷黄瓜等多个新产品。

记者在城南六必居的酱菜厂看到,一缸缸颜色金黄透亮的麻仁金丝已经酱制完成,这道菜的前身什香菜就没有这么诱人,“什香菜是六必居的畅销酱菜,为了让它满足现代年轻人的口味,我在腌制的过程中降低了盐度,增加了芝麻、香油等,改良后的麻仁金丝更受消费者欢迎”。

杨银喜说,不仅是麻仁金丝,30多种酱菜大都进行了降盐的改良。但是如何降盐,可不是想象那么简单。

“所有的配料都是按照老祖宗留下的规律配置,更改了一项,整个流程就得相应发生变化。”杨银喜说,降低盐度的做法主要是在脱盐的时候增加咸菜浸泡的 次数和时间,但是到了夏天,咸菜中盐含量过低就会出现变酸,影响味道。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夜不能寐的杨银喜不停地琢磨,思来想去,只有增加打耙次数,防止变酸。

说干就干,杨银喜带着徒弟们一起研发低盐酱菜,每一个步骤,每时每刻他都亲自盯着,看颜色、闻味道、尝咸度,他周而复始、不厌其烦的重复这一工作, 时刻关注酱菜的变化。让他欣慰的是,几个月以后,一缸缸低盐的酱菜研发成功,口味没有明显变化,但是盐度经检验由原来的10度降到了8度,这是酱菜行业内 的一大突破。

此外,在节约生产、减少浪费上,杨银喜也在不断突破。原来,生产甜酱八宝菜需要每百斤原料用甜面酱100斤,经他建议,甜酱八宝菜的配方改用甜面酱80斤,酱汁50斤,这样一来,产品的口味、颜色没有任何变化,同时,还缩短了生产周期。

如今每天都有大约2000公斤的酱菜从北京南城打包运送到前门老店,满足源源不断的百姓需求。

虽然工艺随需求不断改进,但杨银喜对选料的严苛度绝不会降低。“其实,六必居选用蔬菜时很讲究,如甘露在北京的周边都有售卖,但六必居会舍近求远, 每年秋天都要到内蒙古萨拉齐去采购,因为那里的甘露形状短粗饱满,沟槽较少,是做酱菜的最好材料。除了甘露,六必居对其它原料的选择也很有讲究,如黄瓜只 用四六条(一斤有四到六根)”杨银喜告诉记者,原料选的好,酱菜才质优,作为酱菜的最后一道把关人,他对酱菜原料的质量非常上心,只要发现原料质量不合 规,他就会坚持让退货。

杨银喜的坚持与执着,传承着六必居“用料必须上等,下料必须如实,制作过程必须清洁,火候必须掌握适当,设备必须优良,泉水必须纯香”的准则。 2009年,杨银喜被认定为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为了让六必居的酱菜技艺不失传,原本4年前就可以选择退休的他依然在生产车间手把手的教授 徒弟们加工技艺。

30多年来,杨银喜把车间当家,一门心思把腌制酱菜作为毕生的事业,从未懈怠,常年的体力活让他经常感受到病痛的折磨,尽管如此,他也没有因为自己 的身体休息过一天,哪怕是家里有再大的事,他也是先到单位把一天工作安排好,才放心的离开。如今,即将年满60岁的他终于找到了可以信赖的传承人,“到了 明年,我就能安心退休了。”杨银喜十分欣慰,但更多的是不舍,这里,有着他的青春和回忆,这里,有着和他一起成长的六必居……

来源:千龙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