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六必居非遗传承人:杨银喜(2)

2016-05-25 14:32:47   综合    参与评论()人

“与现代工艺制作的酱菜相比,传统酱菜所用的甜面酱、黄豆酱保证了传统酱菜的醇厚酱香,这是现代工艺无法超越的。”谈及为何保留这个传统工艺车间,杨银喜解释道。

打耙,是杨银喜和他的徒弟们每天必做的工作,将一个钉耙的物件杵到缸底,用力一提,耙子把下边的酱菜带到了缸上边,完成了上下的置换,让酱菜腌制的 更均匀。“由于这缸酱菜装的太满,我们怎么翻都不动,只好求助师傅。”一位年轻人告诉记者,打耙看似是个体力活,实则也是技术活。纯手工制作酱菜,唯有杨 银喜的技术最精湛。

打耙只是杨银喜的一项绝活,在他身上,还有两个绝活让所有人称赞不已。一个是切菜,据他的徒弟介绍,像苤蓝丝,一天他就能切丝50斤,而且薄厚均 匀,每根都符合宽度不超过2毫米的规定。此外,他还有一个关键的绝活,就是通过“一看、二闻、三尝”,就能预判产品是否合格,盐度、糖度、酸度是否超标。

杨银喜的三项绝活在六必居名不虚传,不过,练就这三项绝活,可不是一朝一夕,这得从36年前说起。

每天“打耙”过万次换来师傅的秘方

1980年,24岁的杨银喜从山西农村老家来到北京投奔父亲,“我老父亲原来在六必居工作,到了退休年龄,就让我来接班,我才有机会到这里上班。”原以为父亲能给他传授经验,但是不到一星期,父亲就匆匆地办完手续回老家了,留下他一个人在这个陌生的城市。

“刚来北京,我就对这个城市充满了敬畏,来京之前我一直务农,文化程度也不高,能在大城市站住脚我觉得得努力。”正是因为这份敬畏,杨银喜对于工作一丝不苟,从上班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用日记的形式记录每天的工作。

打耙、倒缸是腌菜的重要步骤,为了让一缸酱菜充分吸收酱汁,且不会腐烂发酸,需要不停地用耙子上下倒换,此外,腌制好的酱菜还需要从缸里倒出来装坛、装袋,这就是杨银喜初进六必居要做的工作,这个工作是一项很重的体力活。

“那个时候大概有200口酱缸,每口酱缸一次打耙30下,一天2、3次,就这样下来,一天仅打耙我就得做近万次。”干农活出身的杨银喜没有对这个工作有任何抱怨,学得快、做的也快。

别看这个是体力活,但需要找技巧。第一次拿起耙的时候,杨银喜有些不知道怎么下手,看着缸里装的一袋袋菜条,从哪里下耙?这可愁坏了他。

“六必居的酱菜都是用甜面酱等酱制,浓稠的酱汁让耙几乎没有缝隙插进去,干了半天也没有成果。”不过,师傅董志武的一句 “溜着缸边下耙”提醒了他,这也成为杨银喜掌握的第一门诀窍。

此后的五年当中,无论冬夏,杨银喜从不偷懒,“该打多少耙就打多少,少打了酱菜的色泽、味道都会受影响,尤其是夏天,耙数不够酱菜容易发酸。” 打 耙是个辛苦活,一米75的大个儿,虽然体重只有120斤,但是干起活来杨银喜可不服输。尤其是酷暑天,炙热的太阳烤着他的后背,晒得他有点发晕,但他从不 糊弄工作,他知道,越是这种天气他越要增加打耙的次数,决不能退缩。

因为当时条件艰苦,工作劳动强度大,很多年轻人都吃不了苦,干了几个月就另谋生计了,看着身边许多同事相继离去,杨银喜却丝毫没有动摇,“我不愿意走,从到厂的第一天起就是打算扎根的。”

在杨银喜的爱人眼里,他把厂子当成了家,恨不得天天住那里。“别人一下雨就是往家里跑,他一听见雷声撂下筷子就往单位奔。”他满脑子惦记的都是像宝贝一样的酱菜缸,生怕雨水打湿了酱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