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救援官兵忆唐山大地震:都是臭味 戴防毒面具也没用(1)

2016-07-28 08:08:32  澎湃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唐山救援者口述:空中都是臭味 戴防毒面具也没用
口述者合照口述者:夏龙才、吴泉元、梅建初、金洪德、倪永明、顾龙根、沈鑫森、戴忠德

采访人:金大陆、刘惠明 、胡浩川、王文娟

整理:王文娟

时间:2016年3月16日

地点:上海市青浦党校华科路158号B区103室

口述者简介:

夏龙才,1953年生,中共党员。1972年12月参军。

吴泉元,1954年生,中共党员。1972年12月入伍。

梅建初,1954年生,中共党员。1970年下乡插队,1972年入伍。

金洪德,1954年生,中共党员。1972年参军。

倪永明,1952年生,大学本科。1972入伍。

顾龙根,1954年生,中共党员。1972年12月入伍。

沈鑫森,1943年生,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1961年入伍。

戴忠德,1941年生,中共党员,经济师。1961年入伍。

以上受访者以口述先后为序,前六位为海军,后二位为陆军;1976年唐山地震时,他们均第一时间赴唐山抢险救援。

海军23训练基地夏龙才:我们撤离时,百姓追着我们的车子跑走了好长时间

当年,我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23训练基地。现在,我讲述接到救援唐山地震的命令,直到9月22号撤离唐山的过程。

我们这个训练基地,本来是搞导弹的,在秦皇岛。1972年12月15日,我们在座的六位(夏龙才、吴泉元、梅建初、顾龙根、金洪德、倪永明)是一起从上海青浦参军过去的。我们先在南京第三海军学校呆了三年,1975年年底移防到秦皇岛,当时在锦西,现在叫葫芦岛市。

7月29日,我们接到了救援的命令。命令下达后,我们海军基地大概派出了20辆解放汽车,成立了一个救援营。我们团临时组织了一个连(不是所有的人都去的),我们都参加了。当时没有经验,不知道具体应该做什么,只带了一个背包,带上了枪,就这样出发了。

一路上桥梁断了,公路也不起作用了。在正常情况下,锦西到唐山,开车四五个小时就能到了。谁知我们在路上走了将近三天,直至31日下午4时才到达唐山:一是附近有大山,天下大雨,山上的水冲下来车子没路可走;二是车子还发生故障,后来通过电台联系了修理工才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基本没有在公路上走。

到达唐山的地点是沟东北后街,我们也就在那里抗震救灾。第二天,领导现场召集说了情况。我们部队的任务是:第一,救人;第二,挖人,就是把埋在里面的人挖出来,能有活的就活的。工具没有自已想办法。一开始我们住在铁路上,记得头一个礼拜,我们的被子都没打开过,背包当枕头;后来住在唐山二中的操场上,搭的帐篷是部队想办法带过来的。唐山的余震不断,放在脸盆里的水,盆底下一点点,都能被余震晃出来,可见余震的能量特别大。

说实话,我们这支部队在唐山就是挖死难者,活人基本上没救到,这是后话。8月1日,我碰到一个小女孩,17岁,是在唐山下面一个县里插队落户的。她跪在我面前说:“解放军叔叔,能不能救救我。我家里父母亲都压在下面好几天了,我怕他们不行了。”我就把任务布置下去,跟着到了她家。小姑娘自己没受伤。她家里的爸爸妈妈,哥哥嫂子,外加小侄子,五个,还有两个弟弟,一共两部炕:爸爸妈妈、两个弟弟一部炕,哥哥嫂子跟她的小侄子一部炕,侄子很小,一岁都不到。东北的房子,是棱上面加厚的梁,房子整个扑下来了,不得了。我们掀开一看,人基本上都是在睡眠的状态当中。哥哥嫂子如果不是被蚊帐缠着,应该是能出去的,小孩在他们夫妻俩中间。一家七口全遇难了。我们没有任何口罩等防护用具,天太热,太阳一晒,一蒸发,人死后的气味特别臭。人扒出来以后埋在哪里?用什么来裹啊?她哥哥是新婚,我们就把他家箱子撬开,把里面的被子拿出来裹上。后来来了指令,要把尸体装在车上运到郊区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