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唐山震后40年:时间熨平伤痛 城市在墟土上重生(1)

2016-07-28 06:50:27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唐山震后40年:时间熨平伤痛 城市在墟土上重生

7月17日,唐山抗震纪念碑前,一位老者双手合十纪念祈福。新京报记者侯少卿摄

唐山震后40年:时间熨平伤痛 城市在墟土上重生1

7月24日,唐山新华道沿线。新京报记者王子诚摄

唐山震后40年:时间熨平伤痛 城市在墟土上重生2

震后的唐山新华道沿线。翻拍自唐山地震博物馆

唐山震后40年:时间熨平伤痛 城市在墟土上重生3

7月22日,唐山博物馆(原唐山工人文化宫)。新京报记者王子诚摄

唐山震后40年:时间熨平伤痛 城市在墟土上重生4

震后的唐山工人文化宫剧场。翻拍自唐山地震博物馆

唐山震后40年:时间熨平伤痛 城市在墟土上重生5

7月23日,唐山路北区。新京报记者王子诚摄

唐山震后40年:时间熨平伤痛 城市在墟土上重生6

震后的唐山路北区。翻拍自唐山地震博物馆

原标题:唐山不惑

记者李兴丽

今天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

新唐山40岁。历经沧桑的大地,生长从未停息。

时间熨平伤痛,曾经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在墟土上向死而生。

40年,我们再次抚触公共记忆中的历历伤痕,既为悼念逝者,亦为敬畏生之信念,繁盛之决心。

81岁的常青有一个“大相册”——一台用了快十年的冰箱。因为不制冷又舍不得扔,冰箱变成了他的资料柜,装着他50多年来拍摄的唐山。

凭借震前唐山展览馆摄影师的身份,常青有机会完整记录了唐山震后至今天40年的变化。

地震40周年来临的时候,他正忙着搬离住了32年的“抗震楼”。

常青即将搬入的房子是一幢高层住宅,“港商开发、户型好、带电梯。”

“唐山地震至今已40年,震后兴建的建筑进入‘集体衰老’期。”原唐山市规划局副局长赵振中说。他全程参与了唐山市的规划、重建,也目睹地震时兴建的建筑正在远离唐山。

与建筑一起改变的还有城市的色彩。正在举办的2016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展示着“世界上的花花草草”。

“一个时代过去了。”常青说,迅速发展的城市正在展现新的容貌。

不断长高的城市

地震截瘫伤员潘秀秋记得地震两年后,再一次看到唐山时的情景。

那时她从外地转院回来,车一进唐山,“满眼都是简易房”。人们清理了废墟,在原地垒起1米高的砖墙。因为缺少建材,从废墟里扒出震掉的窗框,封上塑料布,房顶用砖头压住油毡,就成了震后的家。

“1976年入冬前,各个机关单位和解放军,在马路边和废墟上盖起40万间简易房供唐山人过冬。”赵振中说,一句顺口溜“登上凤凰山,低头看唐山。到处简易房,砖头压油毡。”就是当时的现状。因为房子不保温,每天早上起来房顶一层霜,毛巾都是“立”着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