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了解新质生产力,要读懂三个“不”

了解新质生产力,要读懂三个“不”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成为最受关注的热词。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而后,他又多次提及、阐释新质生产力。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到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深刻系统阐述新质生产力,再到眼下,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这就是在提醒,我们要厘清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认知。

而想要正确理解新质生产力,首先要读懂三个“不”。

了解新质生产力,要读懂三个“不”

最近,新能源汽车、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技术以及生命科学等近十个与新质生产力有关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受到广泛关注。

这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包含重大颠覆性的核心技术。

那这是否意味着,发展新质生产力只能靠一个个产业单点的突破来实现?

要回答这一问题,可以从最近比较火的一个行业——汽车说起。

去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跃升至全球第一,并且,速度令人惊叹——2021、2022年连续迈上200万辆、300万辆台阶,2023年更是跨越两个百万级台阶,达到522.1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从2020年的7%增长到2023年的24.5%。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一大核心竞争力,是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双赛道上并驾齐驱,而这离不开中国互联网、电子通信、新能源行业的相互助益和促进。

也就是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成绩,是在犹如森林一般的庞大产业生态中,逐步生长出来的。

用这样的方式形成的新质生产力,有什么特点?一个参考系,是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最近,部分美国政客接连出来表态,要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进行打压。这也引发了不少人的担忧——担心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天花板”,只能碰壁向下了。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从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开始,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打压遏制就已经开启——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一度被加征至27.5%。

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汽车出口量还是在几年之间攀升至世界第一。

在产业生态中生长出来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具备一体化优势,在面对“卡脖子”的情形时,应对的空间更大。

实际上,这种产业间横向赋能的关系,在中国其他一些高技术产业链中,都有着相似的体现。

我们还是拿新能源行业来说,除了新能源汽车,中国的光伏产业同样领军全球,但很少人知道,光伏产业与液晶电视产业,几乎差不多时间在中国扎根并茁壮成长,因为它们在底层的硅基玻璃板、刻蚀等方面有着非常相近的制造技术,在制造工艺技术和管理逻辑上也非常相似。

这意味着,在液晶电视行业更加精细的光电技术,可以移植到光伏产业,反之亦然。在不同的产业链上,相似的技术可以起到横向连接、加固的作用。换句话说,中国液晶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光伏企业的支撑,而光伏产业的发展,也有液晶企业的功劳。

当不同产业之间相互交织,重新镶嵌,就得以形成更加丰富的网络,改变原本一些关键节点技术只能在产业内部单向突破的路径,提高技术突破和应用的效率。

看懂这个逻辑,就不难理解另一个被讨论的热词——智能网联汽车。

具备智能网联功能的新能源汽车,对应的是一种正在酝酿中的全新智慧交通模式,也被称为“车路云”一体化的车联网系统。

现在,大家都很习惯在网约车平台查询车辆的实时位置信息。而当“车路云”织成车联网后,不仅可以实时获取位置、路线、车速等数据,还可以通过车辆行驶数据和货物需求数据进行合理的路线规划和货物分配,减少空载率,提高运输效益。

这其中涉及的远远不止新能源汽车一个产业,而是一个包括政府及行业监管机构,芯片模组、设备软件、云服务、通信、高精定位地图、人工智能大模型等供应商,出行服务商、网联车辆提供商等多方主体、产业的系统工程。

正是得益于我们产业生态的既有优势,以此为基点,我们才能搭建这样一个平台。

看懂了这一点,也就看懂了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式——新质生产力不是一个个单点,不是要一个个孤立地干,而是要基于我们庞大的产业生态优势,在不断的连接、碰撞中,加速释放创新能力。

了解新质生产力,要读懂三个“不”

在我们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时,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如何平衡“新”与“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