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是我国草原牧区覆盖面最广、涉及农牧民最多的一项惠草惠民政策。记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深入采访草原生态观测站、地方林草局和牧民家庭,了解到草原生态补奖从科学评估到落地实施、惠草惠民的丰富实践。
草原生态补奖,让牧民选择了以草定畜
7月21日,记者参加“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活动,来到位于海拉尔区的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草原站副站长闫瑞瑞介绍,草原站所在的谢尔塔拉牧场是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的腹地,是原生植被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一个区域。草原站在谢尔塔拉牧场样地开展实验,建立了本地区草原载畜量的计算模型,得出了实现草畜平衡的最优方案。
呼伦贝尔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工作人员在测量和记录草种。(孔祥瑞摄)
“草畜平衡有一个具体的模型。我们要先明确以草定畜,就是说,一定面积的草场能养多少家畜,这里面有一个公式。”
闫瑞瑞在实验地前为记者介绍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原生态是如何变化的。“这片养3头牛的区域是每公顷0.34个牛单位的放牧压,这片养8头牛的区域是每公顷0.92个牛单位的放牧压。大家能看出来,养3头牛的这片地里草长得就好,牧草的生物多样性也比较高,而且当地的优势羊草非常多,防风、柴胡等有生态价值的药用植物,都在这个适度放牧的区域出现。而养8头牛的草地里出现了灰灰的冷蒿,它是草场退化的一个指示物种。”记者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养3头牛的草场草长得确实更茂盛,整体看上去更青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