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弘扬大别山精神 把老区建设得更好(3)

鄂豫皖苏区根据地建立不久,国民党军的大规模“围剿”就开始了。1930年到1932年,鄂豫皖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的3次“围剿”。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第四次反“围剿”失败,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离开艰辛创建并为之奋斗牺牲的根据地,开始了漫漫西征。

但是,大别山军民的革命斗争并没有停止。在敌人的疯狂进攻破坏下,到1934年冬,鄂豫皖苏区根据地仅剩下4块残缺不全的小根据地,群众不足千户,干部战士加伤员仅余千人。他们露宿深山,不但衣食无着,还长期吃不到盐,几乎全靠野菜、树根果腹,过着难以想象的艰苦生活。“树也砍不完,山也烧不尽,只要青山在,到处有红军……”久经革命烈火考验的鄂豫皖军民,没有被敌人暴行吓倒,没有被眼前困难征服,展现出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

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奔赴民族解放的新战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李先念同志率领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在大别山西部建立了鄂豫边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实现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伟大历史转折……直到新中国成立,大别山一直是党和人民军队重要的活动区域,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

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作出了重大牺牲,共有20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仅在册的烈士就有13万多人。

宝贵的精神财富,奋进的强大动力

党领导人民在鄂豫皖苏区根据地英勇斗争的英雄事迹,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画卷上。大别山精神成为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大别山革命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白色恐怖和极其困难的环境条件下百折不挠,涌现出无数的革命英雄和革命志士。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王树林指出,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凝结的是大别山军民对党忠诚、威武不屈、坚忍不拔的精神。为了砸碎旧世界、建立新社会,大别山区英雄儿女们矢志不渝、革命到底,屡败屡战、愈挫愈勇,以悲壮牺牲造就苦难辉煌,让中国革命的红旗始终在大别山上空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