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脱贫攻坚大型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第二集 精准施策(2)

脱贫攻坚大型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第二集 精准施策(2)
2021-02-20 18:10:52 央视网

精准识别,就是要把此前通过抽样调查统计出来的数据一一对应到人。贫困县里有没有富裕人家?富裕乡里有没有贫困人口?怎么才能把真正需要帮扶的“真贫”找出来?这是精准扶贫首先要系好的“第一粒扣子”,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要前提。

【同期】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乡长朱胜江

刚来(乡里工作)的时候,我们乡里2300多户贫困户,8000多个贫困人口,每家每户一些情况,问哪个,哪个都不清楚。

【解说词】

叶坪乡全乡七万多人口中,8000多贫困人口散落在399个村民小组,朱胜江和同事们开始挨家挨户走访登记、精准识别,并按照建档立卡指标体系,为每个贫困户建立贫困档案。

【现场声】朱胜江走访贫困户

我们的干部当时都是这样,两三年是拼命地跑,一户一户过筛。

【解说词】

黄沙村村民华水林是个勤快人,靠着在家附近打零工,2014年收入超过了当年2800元的贫困标准,但因为家里的特殊情况,他也想申请成为贫困户。

【同期】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村民华水林

欠了一身的债,我们做房子全部都是借、贷这些,当时村干部跟我们说,有(精准扶贫)这样的政策,说需要的话就可以写申请上来。

【解说词】

上门入户调查中,扶贫干部了解到,华水林的妻子患有慢性病,需常年服药,两个小孩正在上学,家里日子过得十分紧巴。

【同期】江西省瑞金市扶贫办主任曾能贵

怎么确定贫困人口的问题,习总书记讲的“两不愁三保障”,劳力强不强,家里有没有读书郎,老婆孩子有没有病,这几个(方面)都存在问题,那他就是贫困户。

【解说词】

找真贫,不仅要看硬指标,更要费一番“绣花”功夫。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扶贫干部详细调查了华水林家的收支情况,又经过村民评议、投票表决、村级公示、乡级复核等一整套严密程序,华水林一家最终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不仅享受到医保缴费、子女学费补贴等帮扶政策,还参加了政府组织的蔬菜种植技能培训。

【同期】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村民华水林

评上了确实有一系列政策还是很好的,可以贴息贷款,原来可以贷3万(元),后来可以贷5万(元)。

【解说词】

学会了技术,又有了小额扶贫贷款,华水林搞起了大棚蔬菜种植,还做起了农产品电商生意,不到一年就脱了贫,如今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针对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原因,国家在危房改造、子女教育、医保和低保等方面都出台了一项项具体的帮扶措施。这些举措落到老百姓身上往往意味着真金白银,因此,能不能成为贫困户,就成了群众们关注的焦点。

【现场声】村民和村干部因为识别问题吵架

村民:你拿出你那个本子去翻是几年前的?

干部:我说你就不是。

村民:你说话越来越那个,龚主任没发脾气,你发什么脾气?

【解说词】

有没有真正的贫困户没被评上?会不会不该评的又被评上了?

在建档立卡的初期阶段,一些基层干部夹带亲友,导致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的情况偶有发生,在个别地方还出现了更为严重的问题。

2015年,广西马山县违规认定3119名扶贫对象,3000多名所谓贫困人口中竟然有2454人购买了2645辆汽车,43人在县城购买商品房或自建住房。此案一经公布,全国震惊。

【现场声】当时新闻报道背景声

【解说词】

为了让贫困户识别更精准,各地针对有车、有商品房、有自办企业以及干部近亲属等多种情况进行了从严筛查。2015年到2016年,全国又动员起200多万人,开展了建档立卡“回头看”。

【同期】国家乡村振兴局原副局长欧青平

“回头看”的重点主要是看已经识别出来的这个贫困人口,是否还有不精准的地方,说到底,就是要把我们的精准识别做到彻底,做到准确。

【解说词】

经过建档立卡“回头看”,全国共补录未识别的贫困人口807万,剔除识别不准人口929万。至此,中国扶贫开发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精准到户、精准到人。

进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只需轻点鼠标,每一个贫困家庭的详细情况都一目了然。华水林、华割禾、华春发……瑞金市叶坪乡的这一个个名字,被记录在共和国的扶贫脱贫档案中。

这一份份数据,不仅清晰地标识出贫困户都有谁,分布在哪儿,更为重要的是,它第一次从总体上摸清了全国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致贫原因。

【同期】国家乡村振兴局信息中心主任陆春生

贫困户相当于一个靶心,通过贫困户致贫的贫困状况我们进行分析,分析出他的帮扶需求,比如说因学致贫,具体的帮扶措施可能有给他助学贷款,发放助学金,如果是因病致贫,肯定有健康扶贫一系列措施,通过这些画像分析他的帮扶需求,制定帮扶措施,最终达到脱贫的成效。

【解说词】

贫困的人口找准了,贫穷的病根找对了,精准扶贫踏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而接下来的第二步更为关键。

面对千差万别的致贫原因,如何开出精准帮扶的“药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破解之策。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通过“五个一批”实现脱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中国路径日臻成熟。

【同期】习近平2015年10月16日北京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

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解说词】

十天之后,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将“五个一批”的脱贫方式进行了任务分解。

2015年11月,“五个一批”被正式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成为中国全方位根治“穷病”、辨“症”施策的一剂良方。

这之后,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五个一批”脱贫路径的101项具体任务,落实到32个牵头部门和77个参与部门,中央和国家机关先后制定、出台了200多个扶贫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各省区市也纷纷出台和完善“1+N”扶贫政策举措,至此,中国已构筑起从上到下全面联动的贫困治理政策体系。

【片花】

【解说词】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发展产业是根本之策。

【现场声】水田劳作

【字幕】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黄冲村

【解说词】

安徽霍邱的黄冲村,地处淮河岸边,过去村里大多数人一直靠种植水稻为生,一年忙到头,也剩不下几个钱。

2014年,省里给黄冲村下拨了十万元产业扶贫资金,指定要求鼓励村里贫困户发展特色养殖业。

【同期】安徽省霍邱县孟集镇党委委员孙庆刚

我们当时村里边只有一个项目,主要是针对贫困户发展家禽,鸡鸭鹅这个养殖。

【解说词】

黄冲村水田多,平地少,发展养殖业,场地和环保等方面都受限制,不过看到政府有资金补贴支持,宋怀胜等一些贫困户打算试上一试。可养起来没多久,有的鹅就生病死亡,急得老宋赶紧把剩下没病的贱卖了事。

【同期】安徽省霍邱县黄冲村村民宋怀胜

本来十块钱一斤,五块钱一斤也卖,三块钱一斤也卖。

【解说词】

2015年之前,扶贫项目的审批权都在省一级,贫困户头上的扶贫项目、扶贫资金也都是从省里层层分下来的,各个村子究竟适合搞什么,贫困户到底能干什么,项目审批者往往并不完全清楚。

【同期】安徽省霍邱县扶贫开发局局长胡浩

用句形象的话来说,叫做政府要买单,群众不买账,项目安排不精准,资金难以落地。

【解说词】

由于项目选择不精准导致扶贫资金闲置的现象,曾一度较为普遍。

2016年,审计署对全国40个县、区2013年至2015年的财政扶贫资金进行审计,结果发现,抽查的50.13亿元扶贫资金中,有8.43亿元扶贫资金长时间闲置。

【同期】审计署党组成员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郝书辰

我们从顶层做好设计,吹响了扶贫攻坚的号角之后,我们真正的一线贫困地区、贫困县相关的项目准备得并不是很充分,相关的规划还不是很完善,这也是导致资金来了之后存在大量闲置的一个原因。

【解说词】

就在基层干部为项目难落地发愁的时候,扶贫领域的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2015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出台,明确提出要提高扶贫精准度,将扶贫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省市主要负责监管。

2016年,中央又把统筹整合使用水利、农业等财政涉农资金的自主权赋予贫困县,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进一步提高了资金使用的精准度。

【同期】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

通过整合给基层授了权、松了绑,2016年出台政策时,原打算先在两三百个贫困县搞试点,没想到各省积极性很高,当年试点县就达到了700多个,第二年就推广到了全部832个贫困县。

【解说词】

精准脱贫,重在精准施策。霍邱县从全县干部中选调精兵强将,建起了全国第一个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并要求所有扶贫项目必须立足实际,按照“户参与、村申报、乡审核、县审定”的流程统一进入项目库。

经过充分论证和市场调研后,稻田里套养小龙虾被确定为霍邱县优先发展的产业项目。但对于这个新项目,当年在养殖业上吃了亏的贫困户们,态度并不积极。

【现场声】刘俊平去找宋怀胜做思想工作

【同期】安徽省霍邱县黄冲村村民宋怀胜

我们就过个平淡的日子,也不想什么再搞这搞那了。

【同期】安徽省霍邱县黄冲村驻村第一书记刘俊平

发现他有这个抵触情绪,因为啥?家底子薄,折腾不起。

【解说词】

贫困户怕折腾,是因为过去安排的扶贫项目不精准。摸清了大家的心理,扶贫干部先组织他们出去观摩学习,再请来专家进行技术培训,贫困户们心里的顾虑慢慢打消了。

宋怀胜也拿出了家里的一半稻田,跟着养起了小龙虾,因为虾的品质好,一上市就销售一空。

【现场声】宋怀胜捞虾卖虾

宋怀胜:这个虾多少钱一斤?

商贩:给你13元一斤。

宋怀胜:你看手都夹到了,加一点。

商贩:15元。

【解说词】

养虾头一年,老宋赚了一万多块钱,年底就脱了贫。第二年,老宋把家里20亩稻田都养上了小龙虾,而扶贫干部们也开始谋划起下一个适合当地发展的扶贫产业。

【同期】安徽省霍邱县黄冲村驻村第一书记刘俊平

原先是项目来了之后,说给你十个指标,你把十个指标安排给谁?不好安排。现在不一样,现在搞什么项目,哪个群众想搞,哪个群众能搞,哪个群众适合搞什么,我们就帮他干什么,这就是所谓的“精准”。

【解说词】

如今,霍邱的小龙虾养殖规模已经超过了60万亩,光这一个产业,全县农民就增收18亿元,带动了17000多户贫困家庭成功脱贫。

【同期】安徽省霍邱县扶贫开发局局长胡浩

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这个规划要跟着什么走?要跟着市场走,真正让这个产业能达到一个稳定脱贫、持续脱贫的效果。

【解说词】

立足实际,精准施策。

河北省张北县的德胜村,过去世代靠农牧业为生。干旱少雨是这里贫穷的主要原因,但日照充足又是德胜村的资源优势。2014年,国家启动了光伏扶贫工程,鼓励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发展光伏产业,因为拥有便利的入网条件,张北县从中看到了机遇。

【同期】河北省张北县德胜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志军

张北县这个地方年日照时长在3000到3200小时,比较适合光伏发电。

【解说词】

因地制宜的好项目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跑手续、找资金、搞基建,德胜村很快就建起了两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并顺利实现并网发电。

【同期】河北省张北县德胜村村民陆金旺

我家一共3口人,流转给光伏电站12亩土地,加上在光伏电站打工,擦光伏板、在药材地里面拔草浇水,一共加起来一年能收入两万多元。

【解说词】

到2020年底,全国近六万个贫困村有了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平均每个村的年收益20多万元,收益期有望超过20年以上。

发展产业要有源头活水,离不开金融支持,国家创新性推出扶贫小额信贷制度。免担保免抵押、政府贴息、基准利率放贷,有效降低了贫困农户的贷款门槛。在湖南宜章县,贫困户申请小额贷款搞起了脐橙、油茶种植,每年每家增收几千元。

【同期】湖南省宜章县竹梓塘村村民肖均信

本来我是没资金的,但是刚好有这个扶贫小额信贷,它是三年免利息的,这个心里面又放心一些。

【解说词】

几年时间里,全国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超过7000亿元,贷款逾期率不到1%,解决了贫困户贷款难的问题。

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山西大同的小黄花、陕西秦岭的小木耳都成长为大产业。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这一个个被精心培育起来的特色产业,解开了一个个脱贫“死结”,找到了一条条致富门路。

到2020年底,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编制了产业扶贫规划,累计建成种植、养殖、加工等各类产业基地超过30万个。

【同期】国家乡村振兴局开发指导司司长左常升

这几年干下来,贫困县和贫困村真正地实现了扶贫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样一个历史性转变,增强了广大贫困村的集体经济实力,大大地提高了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这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片花】

【字幕】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

【现场声】老师点名:巴桑顿珠到

【解说词】

挪穷窝、拔穷根,易地搬迁是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寒假第一天,40多名中小学生一大早就集中在墨脱中学,准备返回80多公里外的家。回家的路崎岖难行,汽车开不到的地方只能步行。

【现场声】孩子们通过危险

扶贫干部:看清楚以后赶紧冲过去,快快快过来,快快快,这里不能再待了。

【解说词】

每一次回家,都如同上演“生死时速”,孩子们多希望能把家搬到离学校更近,也更安全的地方。

墨脱地区山高路险,地质灾害频发,很多村庄进出极为艰难。村民嘎玛平措永远都忘不了自己结婚时,背着一百多斤重的铁炉做彩礼,用了两天两夜翻越海拔4000多米雪山时的艰难。

【同期】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多卡村村民嘎玛平措

雪瓦拉的山路非常难走,每年都有一些骡马从雪瓦拉山上掉下去,我当时就想,早晚都要从这里搬出去。

【解说词】

按照国家“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五年时间里,要对近一千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这个数量是当年三峡库区移民人口规模的近八倍。如此短的时间,如此艰巨繁重的任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

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搬?房子如何建?搬出来的百姓如何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这一系列难题,考验着各级干部的智慧和能力。

【现场声】

村民:想搬的那些可以搬到那边去,我们不想搬的可以留在这里。

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原县委副书记谢国高:这个故土难离的情绪我们也能够理解,但是就是说,摆在你面前有两条路:一条就是保持现状甚至会变得更差;一条就会发展得更好,子孙后代这种发展的空间会更加大。

【解说词】

安置点早一天建成,孩子们的求学路就早一天安全,村民们的好日子也就会早一天到来。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迅速在墨脱扎根落地,多卡村搬迁的新安置点位于160多公里外,这在四周都是高山的墨脱算是一块难得的开阔地。从小区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商业配套到耕地分配,搬迁工作组都做了精心安排。

多卡村的孩子们和嘎玛平措终于如愿搬离大山,住进了安全宽敞的新房。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嘎玛平措还贷款买了一辆货车跑运输,一个月下来就能挣到两万多块钱。

不仅在墨脱,在全国,960多万贫困群众搬进了新落成的266万多套住房,水、电、路、气、网一一配齐。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扶贫车间等全都落实到位,基本实现了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关键词:

相关报道:

     

    为您推荐:

    中国脱贫攻坚图鉴

    2020-12-15 10:02:46 中国脱贫攻坚图鉴

    温锦玲:脱贫攻坚展情怀

    2020-11-04 15:23:37 脱贫攻坚

    决战脱贫攻坚 创造脱贫壮举

    2021-01-02 15:11:40 脱贫攻坚

    【央视快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2020-12-05 09:44:16 脱贫攻坚

    “把实践基地建在脱贫攻坚一线”

    2021-01-18 14:09:59 脱贫攻坚

    云南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2020-12-09 11:36:29 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领袖人民心连心

    2020-10-18 12:11:48 脱贫攻坚

    云南凤庆:生态补偿助力脱贫攻坚

    2020-08-17 10:33:39 脱贫攻坚

    参与脱贫攻坚是一种幸运

    2020-08-23 15:02:16 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