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民以食为天,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都值得珍惜。反对食品浪费是优良传统,更应该成为制度。在前几天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草案)》提请会议进行第一次审议,这部法律的立法进程一直备受各界关注。有人觉得食物浪费是一件要严肃对待的事情,有必要从法律层面进行约束,但也有人觉得给餐桌上的行为立法,是不是有这个必要?那么,这部法律究竟要约束什么?我们的生活又会因此有哪些改变呢?
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正式闭幕,这次会议审议了16部法律草案,其中8部都是第一次提请常委会审议。在这些法律中,反食品浪费法草案在审议过程中引起了许多委员和代表的积极讨论。
贴近日常生活,是此次修订反食品浪费法草案的一大特点。一日三餐,舌尖上的享受,随着餐桌上的美食越来越丰盛,浪费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出现在大家身边。
目前我国粮食的年总产量大约是1万3千亿斤,也就是每人每天将近3斤粮食,但是肉、禽、蛋、奶、酒等都是由粮食转化而来。一般来说,3到7斤的粮食才能转化成1斤的谷物食品。每年在我国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环节的粮食损失量约为700亿斤,而城市餐饮每年浪费食物达到了340至360亿斤,这还不包括居民平时在家的食物浪费,因此食品浪费问题不容忽视。
近几年来,从媒体的宣传到餐饮行业的自我监督,全社会逐渐开始重视食品浪费问题,但是真的到了餐桌上,各种浪费现象依然不少。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成升魁说:“没有人认为浪费是正确的,也没有人认为自己花钱去浪费,可是实际行动中,认识和意识跟行动是两张皮。现在看起来浪费食物不再是道德层面上的事,宣传教育现在看起来不够,必须通过法律来规范这样的行为。”
从2013年起,习近平总书记四次针对餐饮环节的食物浪费进行批示,尤其是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针对制止餐饮浪费现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