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15日消息(记者王子衿)在位于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内的北京乐石文物修复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对十六善神图进行修复。这件流散至日本的明代文物,如今又回到中国,接受为期三至四年的“治疗”。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十六善神图修复工作(央广网记者王子衿摄)
身处一个以传统技艺为主的行业,为可移动文物中的“病患者”进行“治疗”,中心缘何选择入驻保税区?北京乐石文物修复中心执行董事孙小磊经过了审慎思考。
在他看来,中心入驻保税区,能够使交流更便捷,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技艺与国外先进设备和科技的融合。从产业角度来说,由于中国有相当数量的精美文物流失海外,而国外中国文物修复方面人才相对缺乏,需求量也较大。“将中心设在保税区,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开拓海外文物修复市场,让更多海外亟待修复的流散文物得以保存下去。”
依托天竺综合保税区提供的对外贸易“免证、免税、保税”等优惠政策,文物修复与世界接轨的大门正在敞开。在保税区辐射带动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业务正在加速发展。
批复设立于2008年7月的天竺综合保税区,是全国首家空港型综合保税区、首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战略基础设施,享有“保税”“免税”“退税”“免证”等特殊监管政策。
图为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央广网发天竺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供图)
天竺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政策法规处副处长郑杰告诉记者,近年来,该保税区实现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高速度增长、高效率通关,建设了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五类商品指定进口口岸、整车进口口岸等功能平台,形成了医疗健康、文化贸易、升级型消费、航空服务等重点产业。即便受疫情影响,今年前10个月,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税收仍分别增长32.6%、32.2%、12.1%,进出口增长0.9%。
“未来我们计划发展文化贸易和医疗健康,将积极争取调整现行进口税收政策,促进海外文物回流,并争取扩大跨境电商进口医药产品范围,探索打造国际高端医疗服务新模式。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增加国际货运航班、航线、时刻资源,促进转口贸易、多式联运,丰富口岸功能,助力世界级航空枢纽建设。”郑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