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类案智能推送系统”上线运行,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自动推送与案情或争议焦点相匹配的类似案例,为法官裁判提供参考。同时研发了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理系统,帮助各个环节办案人员依法、全面、规范收集和审查证据,统一裁判尺度,保障司法公正。
扩大群众参与
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与需求都在不断提升。要想依靠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法治进程,首先需要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信息渠道。
“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成为司法为民的重要方式。人力无法完全覆盖的领域,交给技术完成。以司法部建设的中国法律服务网为例,该网实行“大服务”模式,开通行政执法监督平台、农民工欠薪求助绿色通道、即时咨询、刑事案件智能咨询等功能,上线微信小程序,办事功能丰富,上线以来累计访问14亿人次,法律咨询1000万人次,在线办事150余万件。
司法的公信力还在于司法公开的广度与深度。
以往的司法实践中,引起舆论争议的问题不少失之于“说理性不强”。检察机关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决定是如何产生的。
2020年11月10日,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听证室里,一起故意伤害案不起诉公开听证会正在进行,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作为听证员参与听证。与此同时,此次公开听证通过中国检察听证网向社会公众进行现场同步直播。
让“检察听证”更深入走进公众视野已经写入《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听证工作规定》。
审判环节,法院建成审判流程、庭审直播、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四大公开平台,从审判活动到法院情况、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活动,在各审判环节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截至2020年10月底,中国庭审公开网已累计直播庭审超过984.73万件,观看量超过295.16亿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