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现在,他也是一名外籍教授,在北京化工大学任教已经24年了。
戴伟与中国团队合作,一起开辟了中国的层状及层柱结构材料研究领域,实验室也从一间简陋的小屋变成两层楼。
被问及为什么在中国做科研,戴伟说了一句很有哲学意味的话:
“化学是一门关于变化的科学。作为一个热爱化学的人,我最喜欢的就是变化。而中国的变化速度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
这可能就是科学的魅力,超越狭隘的优先主义,拥抱变化。
中国的经济在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在变化,中国的新业态也在发生变化。
这些都是科学创新想法产生、创新的场景,也都是创新成果转化的土壤。
上个月,戴伟参加了一场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科学家座谈会,在会上,他提了这么一个建议:
“要以年轻人为国际合作的核心,创造有效的国际合作体系,让他们跟中国一起发展。”
就在当场,习近平总书记说了两句意味深长的话:
第一句是做法:
要逐步放开在我国境内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外籍科学家在我国科技学术组织任职,使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广阔舞台。
第二句是提示:
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当有人蓄意要让科学变味,其他人要如何面对?
我们已经作出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