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揭秘美国政客的“猎巫”行动(4)

揭秘美国政客的“猎巫”行动(4)
2020-10-20 20:54:00 央视新闻客户端

美国用实际行动践踏着自己曾经标榜的理念。

相比之下,那些被“驱逐”的科学家却展现了另一种格局。

在几位因“莫须有”罪名离开美国的科学家的表态中,谭主发现了一些细节。

被MD安德森癌症中心“落井下石”的吴息凤,仍然愿意称其为一家值得尊敬的机构。

面对曾经百般刁难自己的美国,他们都展示出了平和、开放的态度。

为什么被“污蔑”之后,他们没有将美国视为“敌人”?

一直对科技人才交流颇有研究的李峥,给谭主提到了一个词,人才环流。

用专业的话说,“人才环流”是人才在流入国与流出国之间信息和技术交换。

可以促使双方能够在交换中激发思想,形成创新组织,实现更广阔的创新应用空间。

简单点说,“环流”人才对流出国和流入国是双赢。

这种合作到底有多必要?一个关于疫情之下国际合作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俯瞰全局的视角。

揭秘美国政客的“猎巫”行动

▲疫情之前的国际合作关系网络

揭秘美国政客的“猎巫”行动

▲疫情中的国际合作网络

研究者利用全球论文数据库,绘出了这两幅图,两幅图上的国际合作网络都盘根错节。

根据测算,2017年到2019年两年中,有3.6%的论文由中美科学家合作完成。

而仅仅在今年的前4个月中,这一数字上升到4.9%。

即使是在美国的蓄意打压之下,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科研联系非但没有“脱钩”,反而是更加紧密了。

全球的合作网络也更是变得稠密

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朴素的道理:

单独个人或单个国家难以具备推动科技创新所需的全部条件,也难以在各个领域都占据领先地位。重大、突破性的科技创新往往需要各国科技人才的通力合作。

在这种不可逆的趋势之下,到底要以怎样的格局对待科学,其实已经非常清晰了。

前段时间,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科学家朱松纯离开美国,回到中国,筹建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

回国之后,他依然非常重视国际人才参与自己的研究项目。

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朱松纯的实验室访学一年多的代季峰告诉谭主:

“朱老师对国际交流一直非常开放,在美国时就和外籍团队有频繁合作。”

对这个问题,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戴伟也很有感触。

揭秘美国政客的“猎巫”行动

戴伟是英国人,毕业于牛津大学,他的母校外籍教工占40%。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