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牛放在养牛合作社养,不仅省了饲草料的成本,我每月还能多挣3000多元工资。”家住内蒙古自治区科左后旗伊和塔拉嘎查(村)的养殖户丁建民,养了半辈子牛,他没想到,在北京挂职干部到来之后,传统的养牛模式改变了。
位于科尔沁草原腹地的科左后旗,素有“黄牛之乡”之美誉,是“科尔沁黄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的主产区。然而,这里因黄牛出名,也因传统养殖陷入困境。
2017年,北京挂职干部王小伟由怀柔区派出,任科左后旗扶贫办副主任。
到任后,经过一段时间走访调研,王小伟发现了当地黄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以各家分散式养殖为主,一家养三五头牛,不仅把劳动力拴在家中无法创造更多收入,而且自家养牛的疾病预防也不及时,无法保证产犊率、增肉率和肉质水平。
能不能建立养牛合作社,把分散式养殖变成集中式养殖,把每家每户的劳动力解放出来?
不过,当王小伟和当地干部把这个想法告诉养殖户的时候,养殖户犹豫了。“担心牛放到合作社,不如我们在家里照顾得精心。”丁建民说。
王小伟和当地干部挨家挨户地给养殖户做工作,把集中养殖的好处一遍遍重复,比如能节省养殖成本;腾出牛圈的位置,可以搞庭院经济;解放劳动力,从事其他工作为家庭增收等等。
好处明显,但光凭嘴说,部分养殖户还是不信。
2019年8月,科左后旗伊和塔拉黄牛养殖合作社成立,投入京蒙资金110万元用于新建牛舍。
“面对养殖户的质疑,我们就养给他们看,有散养的牛被送到合作社以后,我们通过2到3个月的饲养,让那些还在观望的养殖户确实看到了集中饲养的好处,他们渐渐从心理上就接受了。”王小伟说。
丁建民回忆说,2018年9月他半信半疑地将10多头牛送到合作社来养,发现了集中养殖的好处后,又把家中剩下的10多头牛都放到了合作社。
带贫效果很明显。王小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合作社现在养了600多头牛,喂牛这项工作,2个工人就够了;统一采购饲料,每头牛一年可节省1000多元饲养成本;丁建民等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在合作社当饲养员,还多挣了一份工钱。
在北京帮扶科左后旗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有80%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是通过黄集中牛饲养实现脱贫摘帽的。
“当地有句话叫‘赶着黄牛奔小康’。”王小伟说,“在普通人眼中,黄牛最大价值就是食用,可在我们看来,黄牛是贫困户奔向小康生活的希望。改变养殖传统,科左后旗群众奔向小康的道路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