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形。”
“穿蓝色的衣服。”
班上的小朋友踊跃地用普通话回答。吉布妹尔说,这些小朋友在3至6周岁之间,经过一年的学习,普通话有很大进步:从刚入园时不会说普通话,听不懂普通话,甚至不会说四川话,到如今能够听懂普通话,会用普通话去表达交流。还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课,让孩子们养成洗脸、洗手、上厕所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为进入小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凉山州的幼教点或者幼儿园都会看到类似的情形。“我们拍拍小脚,我们拍拍膝盖,嗨……”在金阳县热柯觉乡丙乙底村幼教点的操场上,跟随着音乐的节奏,4岁的阿尔里英和小朋友一边用普通话唱着儿歌,一边挥动小手拍小脚,拍膝盖。
学会普通话,“听懂、会说、敢说、会用”,这在凉山可是非同寻常的事。
作为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凉山学前儿童体量大、全州学前儿童中,听不懂、不会说普通话的现象极为普遍,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大部分学前儿童不会普通话,学前教育落后是凉山脱贫攻坚“短板中的短板”。
为了让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学前儿童获得学前教育的机会,在尚未覆盖学前教育资源的行政村和人口较多、居住集中的自然村,通过统筹整合村委会活动室、富余校舍、闲置村小以及租用民房、新建校舍等方式设立村级幼教点,让过去只能在田间地头、山坡草地“散养”的农村儿童进入幼教点接受学前教育特别是普通话教育。
2015年10月,凉山州创新实施以“学会普通话,养成好习惯、懂得感恩情”为培养目标的“一村一幼”计划,累计开办“一村一幼”村级幼教点3069个;2018年5月,“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工作启动;2019年9月起,“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在全州3985个幼儿园(幼教点)全面实施,惠及26.96万名学前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