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年度北京市级文化产业园区授牌,98家园区分获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提名)、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这些园区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城市的文化亮点;像一个个窗口,展示着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像一个个试验田,探索着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实践;更像一个个“穴位”,连通经络,从点、线、面激发城市创新活力。
不大拆大建,不大兴土木,保持胡同肌理,尊重城市文脉,延续文化空间,对原有建筑和环境进行创意改造,植入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实施“针灸术”对园区进行刺激更新,一个个“穴位”被激活,文化科技融合、文化金融融合、文化旅游融合,使古都北京焕发文化创新活力,彰显园区转型升级对产业发展的新贡献、对城市改造的新启示。
77文化园区的文创生活节复市,吸引年轻人前来体验。资料图片
老厂房园区“腾笼换鸟”
66个不锈钢罐体、4000米牛奶管线成为E9创新园区的独特装饰。这家从首农食品集团三元双桥乳品厂改造而来的文化科技园区处处有故事,园区负责人朱超英指着园区门口矗立的巨大二维码雕塑说,这个装置就“用心良苦”,用手机一扫就能进入园区的微信公众号,回放这个园区的前世今生,这一互动巧妙地体现了园区的文化科技特点,吸引了多个文化“独角兽”企业入驻。
脱胎于首农集团水泥厂的塞隆园区,其独特标志则是46个水泥筒仓在近500米的长度上绵延的“世界最大的水泥筒仓群”。改环境容易,换产业难,塞隆园区负责人于红道出转型所走的弯路:刚开始园区定位于民族手工艺传承平台,但由于缺乏经验和资源,市场反响并不热烈。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后,及时调整定位,转攻数字传媒领域。目前,招商率已突破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