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吸纳就业方面,服务外包在稳定大学生就业、扩展就业空间作用明显。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共1172万人,其中大学(含大专)以上学历750.1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64%。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研究员李西林表示,服务外包的转型升级,对研发、设计、管理、咨询等创造型人才提出了更大需求,扩大了新兴产业领域人才队伍。同时,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不断涌现并快速发展,为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提供了灵活就业的新渠道,推动了“零工经济”等新兴就业形态发展。
新形势需要新思路
谈及下半年服务外包发展,专家表示,我国服务外包仍面临较大挑战。
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疫情仍在蔓延,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国际市场需求存在继续下降的可能,这将给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离岸业务带来不利影响。
从内部环境来看,当前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总体仍较薄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分析,我国服务外包企业以中小规模为主,综合效益、国际化程度都有待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服务外包企业的人力成本及融资、土地、资金等要素成本全面快速上升,导致企业负担较重。此外,中高端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影响了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能力,尤其是影响了承接高端价值链业务的竞争力。
不过,挑战之外也有机遇。专家认为,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趋向稳定,复工复产全面推进,服务外包业务将持续向好,预计全年保持增长势头。
郑伟表示,当前国际社会对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仍在不断增加,企业可以抓住机遇,开拓国际市场。在疫情影响下,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也倒逼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摆脱对固有市场的依赖,积极开拓多元市场需求。
化危为机,应对新形势还需要新思路。王晓红建议,未来需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服务外包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服务外包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和融合化发展,构建在岸与离岸互动、东中西部融合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新格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李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