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约后设干湿垃圾桶,桶长负责制落实责任,小区品质观察员同楼栋监督,垃圾管理员规范收集,每周公示。”这是居民协商后的自治公约。签约后,约11个楼层垃圾分类投放没能达标,遂按约定撤桶。
最终,约35%的居民自愿“集中投放”,更多居民实行“自治投放”。一个小区两种投放方式,管理民主让居民心气顺了,生活垃圾分类真正落到了实处。
为进一步方便居民分类投放垃圾,今年,上海将完善分类投放点设备配套,并在综合考评中新增了“垃圾投放点采取异味控制措施,收集点配有洗手装置”等要求。
但相关数据也显示,高校、医院、交通枢纽等场所的垃圾分类实效有待提高,快递、餐饮、旅馆等行业源头减量仍是难题。
今年,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将在去年的基础上,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做好推进工作。
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实效。完善促进居民分类习惯养成的长效机制,巩固提升居住区垃圾分类成效,着力提高单位垃圾分类实效,实现95%以上居住区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实效达标,85%以上街镇达到“示范街镇”标准;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达到6000吨以上,有害垃圾日均分出量达到1吨以上,湿垃圾日均分出量达到9000吨以上,干垃圾日均处置量控制在1.68万吨以下,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着力完善全程分类体系。优化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功能布局,完成6000个居住区服务点功能提升;新增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3450吨/日,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改善清运车辆形象,对清运过程中跑冒滴漏、垃圾拖挂现象进行监管和处罚;加强车容车貌管理,保持对混装混运行为的“零容忍”高压态势。
攻坚突破重点难点问题。采取“科技+管理”模式,破解误时投放点管理、破袋投放引导等难题。推进建立可追溯信息化系统等,对源头分类行为进行监管。坚持“条管块督”相结合,有效提升高校、医院、交通枢纽、公共场所分类实效,积极推进快递、餐饮、旅馆等行业源头减量。提高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