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首个进行垃圾分类的城市——上海,从去年7月开始实施至今,已有10个月了。近日,上海市公布了2019年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年报”,数据显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湿垃圾分出量同比有明显增长,而干垃圾处置量同比减少了17.5%。生活垃圾分类效果正在显现。
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年报”出炉 三增一减
根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上海全市可回收物回收量平均每天4049吨,有害垃圾分出量平均每天0.6吨,湿垃圾分出量平均每天7453吨,较2018年底分别增加431.8%、504.1%、88.8%,而干垃圾处置量平均每天17731吨,比2018年底减少了17.5%。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违者将被依法予以处罚。在法律法规和社会氛围的双重倒逼下,一大批街镇和社区各自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上海全市1.3万余个居住区,2019年分类达标率由2018年年底的15%提高到90%。今年受疫情影响,生活垃圾总量明显下降,但从数据上看,基本保持了预期分类率。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生活垃圾管理处副处长 齐玉梅: 尽管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很多小区志愿者已经撤出了,但是我们大多数的市民,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市民依然表现出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破袋、分类投放,从我们抽查的小区数量来看,三分之二的小区依然表现达到优秀的水平,三分之一的小区略有下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推进过程中,仍有不少重点难点,高校、医院、交通枢纽等场所的分类实效仍有待提高,快递、餐饮、旅馆等行业源头减量仍是难题,2020年,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将在巩固提升垃圾分类实效的基础上,在软硬件上同时发力,破解垃圾分类重点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