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有法律法规支撑,有市民全员参与,有志愿者全程引导,上海生活垃圾分类的社会氛围浓厚。但在不少街镇和社区,因受各种原因和客观条件限制,实施生活垃圾分类仍面临一些挑战。
徐汇区天平街道位于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看上去很美,但老城区房屋老旧,人口密度高,有些小区连放置干湿垃圾桶都显得拥挤,更不要说建一个四分类垃圾箱房了。
于是,天平街道在保留风貌区整体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了垃圾箱房“美加净”工程。在多方调研厘清居民需求后,探索出“并点投放”和“移动箱房”定时定点收运模式。“看到垃圾箱房干净整洁,居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也变高了。”建新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万莉娜说。
天平街道还结合网格化2.0智慧平台建设,建成并投用一批智能感知垃圾箱房,让居民抬手就能将垃圾直接投入,体验感提高。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如今,上海1.3万余个居住区的垃圾分类达标率由2018年底的15%提高到2019年底的90%,基本形成了垃圾全程分类收运体系。
按照“定点要坚持,定时要灵活,撤桶要鼓励,破袋要引导”的要求,上海坚持因地制宜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坚持精细化管理,切实做好“一小区一方案”,得到了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五里桥街道海悦花园小区有上千户居民,居委会公示撤桶方案后,有居民表示,《条例》并没有强制撤桶条款,物业费中包含了每层楼道的垃圾回收费用,不该撤桶。
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联合小区业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为此在小区内开展了调研,对居民提出的意见进行征询,设定了“集中投放”和“自治投放”两个方案。其中,“自治投放”的前提是每个楼层所有住户签约,确保干湿垃圾有效分类,若连续5天不达标,居委会有权撤走该楼层的垃圾桶,改为“集中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