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本土脱贫带头人是关键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和干劲。贫困地区要实现稳定脱贫,需要在当地培育一定数量的产业发展带头人。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广泛实施扶贫培训,为贫困区培养一批脱贫带头人,示范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产业,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民具有“一技之长”。
在目前尚未脱贫的52个贫困县里,就活跃着一批高素质农民,他们正用不懈努力助力家乡脱贫致富。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高素质农民仙贡,是一位傣族姑娘,2010年成立澜沧县景迈人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探索出一条富民强社的合作之路,通过务工赚“薪金”、股份合作分“股金”、种植得“现金”的“一地生三金”精准扶贫模式提高社员收入,带领景迈村成功脱贫。
湖北省来凤县高素质农民向辉,以面向贫困户的教育培训为纽带,创新性打造“公司+学校+合作社+农户”的产教融合培训模式,带动了5个重点贫困村452户贫困户发展藤茶订单农业3000亩,帮助18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奔小康。
从2017年开始,农业农村部在环京津28个贫困县启动实施万名脱贫带头人三年培育行动,发挥脱贫致富示范引领作用。河北省张家口康保县高素质农民高文,培训后开辟出“有机农业+互联网+旅游+养生+享老”的伊甸农场发展道路,通过互联网建立农场的销售渠道,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481人脱贫。
目前,中央财政累计在贫困县投入农民培训资金18.3亿元,累计培训脱贫带头人和贫困户83.3万人,解决贫困地区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落地难、产业带头人不多、经营人才匮乏等问题,为产业扶贫注入活力。通过大规模开展产业精准扶贫培训,广泛普及实用技术技能,有效提高了贫困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种养水平和就业能力。
(本报记者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