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硬核”造船系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943年,抗日烽火中我国海上战力的不济,让一批有识之士下定决心在船舶研究制造上向着世界海上强国奋起直追。
造船系成立之初,就瞄准我国海洋人才培养,助力国家海洋战略的发展,由此成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教育和科研的发源地。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单一的造船系延伸发展为船舶与海洋工程系。我国第一艘万吨轮总设计师、第一艘航空母舰总设计师、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第一座超深水钻井平台总设计师都来自交大船海系。如今我国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行业的领军人物,大多有上海交大船海系的专业背景。用“半壁江山”来形容上海交大对行业的人才贡献,毫不为过。
这里是最“硬核”造船系。“硬件够硬”是最直观的体现——拥有全球规模最大、功能齐全、世界一流的重大试验设施群体;拥有我国首座、世界最深的海洋深水试验池,是国际海洋工程界开发深海装备的首选试验设施;同时还拥有国内最宽、最深的多功能船模拖曳水池、风洞循环水槽、饱和潜水模拟舱等试验设施,形成了科学研究、试验验证、工程实施三位一体的完整教学科研试验技术体系。
与此同时,交大还依托国家深海技术试验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上海潜水设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国家级标准化规范化机构,推进设备设施的标准化服务和开放共享。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这些高精尖的设备大多出现在国家级研究机构里,很难在高校看到。
“硬核”更体现在教学与科研实力。20世纪80年代,上海交通大学的第一个博士点和第一个重点学科在船海系落户。近年来,上海交大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主持大量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取得深海平台、绞吸疏浚船舶设计、统一波浪理论、全海深无人潜水器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在深海平台方面,助力海洋资源开发从浅海到深海的跨越;在绞吸疏浚船舶设计方面,创造了交大绞吸疏浚世家的辉煌篇章;在统一波浪理论方面,应用同伦分析方法于波浪分析中,为揭示海洋奥秘揭开了新的一页;挑战人类极限的11000米无人遥控潜水器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