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早,青年突击队员就背上干粮和重约10公斤的仪器,赶往东达山垭口的施工现场,勘查一座座在建的塔基。为了多吸到一点氧气,他们忍着嘴唇干裂、喉咙疼痛,采取口鼻并用的呼吸方式。为了节省体力,他们手脚并用地向上攀爬,手臂和膝盖处都有损伤,张博却打趣说:“咱们这是四轮驱动啊!”
越往上爬,坡越陡,有些地方坡度甚至接近90度,脚下是不断滚落的碎石,稍微大一点的动作都会使人产生强烈的身体不适。
安全员师小雷回忆了因高原反应缺氧的惊险一幕。有一次东达山气温低至零下几十度,一个战友正在塔上作业,突然头晕且双手失去知觉,就准备赶快下来。然而在下塔过程中,他因为缺氧一下子没抓住,距离地面还有2米时,人就晕厥摔了下来!“当时我正在塔前,一下子把他抱住了,赶快给他吸氧。受冻的双手还不能用火烤,只能用棉衣把他的手包上先暖和下。十几分钟后人清醒了,才慢慢把手套褪下来,搓了搓手指才有知觉。”
师小雷自己有一次也在海拔4700米处出现了手臂不断颤抖、脸色发青、上气不接下气的高原反应,大伙劝他返回兰州,他却坚持要继续留下。
他说,“我是咱们项目第一批进藏人员,哪能说走就走!”
师小雷在施工现场。本人供图
安全帽上冰雹铛铛作响,手中紧固住每颗螺栓
如果说高原反应还能慢慢适应,那么极端恶劣的天气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就是阻挠工程进展的一只更大“拦路虎”。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藏中联网工程沿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候多变,年有效工期仅有6个月。工程穿越横断山脉核心地带和青藏高原腹地,地处世界上地质结构最复杂、地质灾害分布最广的“三江”断裂带。其中,东达山位于澜沧江、怒江的分水岭,气压很不稳定,暴风雪、冰雹和狂风常毫无征兆地光临。
雪中的东塔山。国家电网供图
“与在平原地区不一样,这里一会儿下雨一会儿下冰雹。平常挖坑子一干就是一上午,在东达山半小时就得换人,干活效率太低了。”张博说。
出发前项目组曾召开会议,针对藏中联网工程高海拔的特殊情况准备了定制版《单基施工方案》。但他们真正到了施工现场才发现,工程难度比想象中要大得多。东达山植被下是坚硬的花岗岩,为了避免破坏植被,他们只能放弃先进的机械设备,采用原始的人工挖掘方式开挖基坑。起初他们每天能挖0.5米,但挖到3米多时,以弱风化岩层、花岗岩为主的基坑内涌出大量的水,加之岩石层愈发坚硬,每天便只能开挖10厘米了。
一个10厘米,再一个10厘米……项目部不断组织召开专项讨论会,调整施工方案,在这个“制高点”上,他们硬是加班加点挖了4个10多米深的基坑!
基坑。国家电网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