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非遗成文化类展会“新宠”。中国艺术节首次将文化创意产品纳入博览交易会,5月在上海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演艺及文创产品博览会,以5000余种文创精品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充分展示出中国文创的巧思与商机。
引领文创“网红”热潮的故宫博物院,带来故宫口红、艺术团扇、“宫门”钱包等16个系列近千件文创新品。甘肃文创精品充满丝绸之路文化韵味,如敦煌研究院的涂色书、庆阳香包等。
“看到很多‘新文创’构思精巧,制作细致,让人很有‘买买买’的冲动。”80后参观者潘娴说,文创产品魅力巨大,正在吸引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路转粉”。
非遗+扶贫:守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
贵州雷山麻料村依托传统工艺工作站生产银饰和纪念品,发展乡村旅游,改变贫困状况;湖南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提出“让妈妈回家”计划,让拥有苗绣技艺外出打工的妈妈实现“守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等部门大力推进非遗+扶贫,支持建设传统工艺工作站、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加强贫困地区传统工艺传承人群能力建设,真正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让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为脱贫致富带来新生机。
2018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纺染织绣、编织扎制、雕刻塑造等14个门类的383个项目入选。目录主要考虑了有助于带动就业,形成国家或地方品牌的传统工艺项目,其中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项目占比65%。
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地方依托本地文化特色,不断提高非遗技艺的经济转化能力,非遗+扶贫业态不断涌现。陕西泾阳依托传统茯茶制作技艺,形成了生产、展示、销售、休闲于一体的茯茶文化综合体,带动村民脱贫致富。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以民族传统工艺品制作为载体,建设康巴藏文化产业园,辐射带动贫困群众近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