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牛鼻子’,在这个问题上要进一步统一思想”;
“要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调整和弱化不适宜首都的功能,把一些功能转移到河北、天津去,这就是大禹治水的道理”……
蹄疾步稳,积极稳妥。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工作有序推进。
5年来,北京制定实施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并两次修订完善,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累计达2.16万件。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累计2648家,疏解提升市场581家、物流中心106个,动物园、大红门等区域性批发市场完成撤并升级和外迁。
5年来,交通一体化发展成效初显:北京轨道交通运营线路从17条增加到22条,运营里程从465公里增加到636.8公里;石济客专、津保铁路等相继建成通车,京张、京雄等铁路加快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加速形成。区域港口资源整合与综合利用加快推进,一批“断头路”“瓶颈路”打通扩容;首都地区环线高速正式成“环”……
5年来,环保联防联控联治和生态建设力度持续加大:京津冀“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出台实施,压减燃煤、煤改电、煤改气以及“散乱污”企业整治等工作深入开展,京冀生态水源、永定河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深入实施,津冀两省市建立引滦入津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5年来,产业升级转移方兴未艾:北京现代汽车沧州第四工厂建成投产,天津空客A330完成和交付中心启动建设,张北云联数据中心、承德大数据产业园区等京津冀大数据走廊项目投产运营,首钢京唐二期开工建设,曹妃甸千万吨级炼油项目已核准……
一个个项目落地,一个个工程实施,一个个产业承接平台搭建,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规模经济效应开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