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
北京历史街区的建筑如何装饰,街巷如何保护?今后,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和改造提升将有设计导则。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获悉,《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已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网站公示,公示期7天,市民可通过电子邮件、信函等方式建言献策。
《导则》适用33片历史文化街区
据了解,该《导则》旨在从技术上规范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在风貌保护与更新中的“宜”与“忌”,使街区在具体规划、设计及建设时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导则》的适用范围为北京市老城内的33片历史文化街区,包括南长街、北长街、什刹海、大栅栏、鲜鱼口等区域,总面积20.6平方公里,占老城总面积62.5平方公里的33%,占核心区92.5平方公里的22%。中心城区范围内其他需要成片保护的地区可参照执行。
《导则》的编制采用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方式,既明确了风貌保护目标与标准,又提出了风貌保护中的一系列具体要求。“本质上,这是一个全面、专业、规范的技术性导则,不是政策、法规,它主要强调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与更新中,规划设计以及建设过程中要尊重历史,注意保留历史文化街区特色,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让居民生活更方便更舒适。”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导则》的规范,最终是要让胡同生活精致起来,为当地居民留住“乡愁”,让人们感受到北京的古都魅力。
非物质要素纳入保护范围
北青报记者看到,《导则》分“街区整体风貌保护”“建筑风貌保护、控制与设计”“街巷空间及附属设施”三个层次进行风貌保护和控制,并按类别归纳了10项“保护要素”和10项“整治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