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历史从这里转身·按下手印后

历史从这里转身·按下手印后
2018-11-08 15:20:42 新华网
打造幸福的新小岗

严金昌

“大包干”带头人             

打造幸福的新小

新华网合肥10月26日电(吴万蓉)“想当年小岗村很穷,粮食不够吃导致老百姓到处逃荒要饭,我们搞大包干,主要也是为了填饱肚子。”提起40年前的往事,严金昌依旧唏嘘不已。

国庆黄金周临近,小岗村的“金昌食府”农家乐里,游客坐满了前屋后院。严金昌一边忙着招呼客人,一边忙着下单上菜。

严金昌是“大包干”18个带头人之一,作为小岗村发展的见证人,他亲眼目睹了小岗村40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12月的一天,小岗村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包产到户”,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惊雷。

“通过分田到户,农村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小岗村一年就越过了‘温饱线’。”严金昌回忆道。

解决温饱问题后,在严金昌等人的带动下,小岗村积极优化资源,开始推动土地流转,实现土地承包权主体同经营权主体分离。“农民将经营权流转出去,承包权还在农民手中,农民既收取了流转费,又不承担风险,还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做其它事。”严金昌说。

如今,严金昌已将家中的土地全部流转出去,每亩地每年有800元的租金收入。他和家人经营的“金昌食府”农家乐,一年纯收入达十多万元。随着特色农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党的十八大以来,小岗村迎来了发展最快的时期,2017年小岗实现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通过40年的奋斗,小岗村跨过“温饱线”走上了“富裕路”。

谈起小岗村的未来,严金昌认为,小岗村要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大包干精神,扎实苦干,积极进取,扎实推进“三年大提升”工程,努力在内生动力、品牌形象、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组织建设五个方面进行提升。“打造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村民幸福的新小岗,这就是我的‘小岗梦’。”严金昌说。

传承“大包干”精神 让小岗村富起来

严余山

“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的儿子     

传承“大包干”精神让小岗村富起来

新华网合肥10月26日电(李东标)“我父亲那时候改革是为了吃饱肚子,我要用这么多年在外打拼的经验,帮助家乡人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委员严余山说。

严余山是“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的儿子,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岗二代”,他的成长履历十分丰富:他曾到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打工,当过保安,搞过发明创造,办过工厂,2014年返乡创办网店,售卖家乡的各类土特产。

位于安徽省凤阳县东部的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40年前,小岗村18位农民为解决温饱问题,实行包产到户,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大幕。
40年间,昔日贫穷破败的小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小岗村,改革大道南北贯穿村庄,友谊大道、创新大道、和谐路、大包干南路纵横交错,一栋栋徽派建筑风格的小楼栉次鳞比,被冠以“大包干”“红手印”等名称的餐馆、超市生意红火……2017年小岗实现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

“我们当年搞‘大包干’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现在这一代小岗人要考虑如何挣钱,怎样融入市场,发展经济。”谈起小岗村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宏昌感慨地说。

在严余山看来,当年父辈们创造了“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带动更多的小岗人发展电商经济。“这一代人要让小岗村富起来、强起来。”他说。

日前,围绕“小岗村”品牌开发利用,小岗村创新发展公司分别与安徽明光酒业、济南源宿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江苏太象电力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经营开发小岗村品牌,促进小岗村经济发展。
领会“大包干”精神,是对爷爷的致敬方式

严淑淑

“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孙女    

领会“大包干”精神,是对爷爷的致敬方式

新华网合肥10月24日电(陈扬)“作为小岗的年轻人,爷爷辈敢闯敢干的精神我们不仅要学习,还要把它传递出去。”“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俊昌的孙女严淑淑说。

“欢迎大家来到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展馆分为溯源、抉择、贡献、巨变、展望、关爱六个部分。整个纪念馆以翔实的图片、文字、视频资料,丰富多彩的展示和表现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您现在看到的这张满是红手印的纸就是当年小岗村农民冒险签下的土地承包责任书。”在“大包干”纪念馆,“90后”讲解员严淑淑正在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做讲解。

1997年出生的严淑淑是“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俊昌的孙女。与小岗村改革的亲历者不同,严淑淑听到的小岗村故事更多的是来自长辈的回忆和描述。

40年前,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在“生死契约”上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40年过去,随着时代变迁,“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在年轻一代的小岗人身上绽放出新的光彩。

从事讲解工作三年来,每当看到这18个名字中的“严俊昌”时,严淑淑总会有种自豪感,通过自己的解说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了解小岗村、领会“大包干”精神,是她对爷爷辈的特殊致敬方式。

“爷爷总说,他是从吃草根过来的,一定不能浪费粮食。”在严淑淑的印象里,从小爷爷便教育她要节约粮食,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小时候经常听爷爷和爸爸讲他们那个年代有多么艰苦,如今的生活多么来之不易。虽然那会儿因为少不更事所以不以为然,但在我的心里一直有很深的印象。”严淑淑说,“后来进入工作岗位,对小岗村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进而更加了解到长辈们的不易和小岗村历史变迁的意义,这些变化真的令人震撼。”

“小故事浅显易懂,提问还能让人印象深刻,这样大家才能更加清楚我们的‘大包干’精神。”为了让讲解的内容更加生动、自然,严淑淑在“大包干契约”、“土地流转”等小岗大事件的解说上都采用讲故事的方法。除此之外,她还经常使用提问的方式,以增加与游客的互动。作为一名小岗人,自己更了解小岗村的历史,我觉得这是一种传承。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让全国人民了解小岗,了解改革精神,我感到自豪。”严淑淑说。

(责任编辑:苖玉轩 CN074)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