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2018-10-24 10:53:04  光明日报    参与评论()人

【研究心得】

原标题: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作者:李映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国时期内地城市贫困人口与社会变迁研究[1911—1937]”负责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民国前期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较快时期,但贫困人口问题却不容忽视,特别是伴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日益恶化,大量离村农民涌入了城市,给城市经济的容纳力带来了极大挑战。这一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更为落后的大量传统内地城市中显得尤为突出。其贫困人口群体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当时曾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民国前期内地城市贫困人口的来源、构成、生活和社会变迁状况,都属于整个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历史的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处于内战和分裂中的半封建半殖民中国严峻的社会矛盾。反过来,由于内地自身地缘条件、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内地贫困人口处境更为艰难,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也更加尖锐,这是内地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特殊性的一面。

除了已有贫民,失地破产农民构成了民国前期内地城市贫民的主要部分,自清末以来日益严峻的人地矛盾已经让中国农民难以维持生计,而民元以来连绵不绝的内战、沉重的苛捐杂税,以及各类天灾人祸不断摧毁着传统的乡村社会,大批农民陷入破产境地,不得不远走他乡谋取生计。根据相关统计,全国农户总数从民国3年(1914)到民国7年(1918)逐年递减,民国3年尚有59402380户,到民国7年已经减为43953478户。1936年中央农业实验所对全国22省1001县农民离村现象的调查表明,全家离村的农家一共有192万余户;有青年男女离村的农家有350余万户,其中,前往城市的离村农民占总数的59.1%。如此众多的破产农民涌入城市,必然导致城市人口规模迅速膨胀。例如民国17年(1928)汉口人口为55万余,至民国24年(1935)已有81万余之多,北平民国17年(1928)至民国24年(1935)7年间全市共增加人口23万余。

关键词:

相关报道: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