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星科技产品总监刘勃达告诉记者,相较于指纹识别8%,人脸识别2%左右的误识率,虹膜识别误识率可低至千万分之一。它采用人脸+虹膜融合的混合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大幅度提升了精准度。与此同时,虹膜识别身份认证系统在智慧安防、商超支付、儿童防走失、教育考试、社保计生、人力资源管理、社会福利发放、赈灾管理、智能物联网等领域将有很多应用空间,也为国家和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身份认证服务。
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与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共建的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是开展院地合作、推进智能识别领域高科技成果研发、孵育、转化并产业化的平台。“目前吸引了社会资本1.34亿元,孵化企业总估值5.6亿元。”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执行院长薛文芳说。
截至目前,研究院承担了国家和天津市的6项重点科研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89项,获得授权29项,为天津市乃至全国50多家企业提供了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专题培训,为滨海新区20多所中小学提供了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服务。
除了“脑洞大开”,科研成果的转化更是发展的题中之义。走进深之蓝有限公司,墙上“走进深之蓝走向强国梦”几个大字十分醒目,“民营企业在科技成果产品化过程中有更高的灵活性,可以把理论从实验室搬出来服务国家和社会,希望企业能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一些事。”深之蓝有限公司行政经理程林毅这样说到。
于此同时,在科技园区内,像深之蓝这样的民营企业还有很多。它们大多基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设计能力,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人才涌入再为发展“加把劲”
“过去的居民都是天津原住民,现在更多的是外来人口,外籍朋友也很多。”天津滨海新区华纳社区党委书记刘红霞告诉记者,自己在社区工作的17年间,不断见证着社区人员的变化。可以说,华纳社区就是天津滨海新区人才引进的缩影。从过去的原住民,到现在的超过十分之一的外籍人员,涵盖17个国家和地区,很多外来人员已经在这儿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