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风从海上来】天津滨海新区:从一片盐碱地到改革开放“排头兵” 如何成为时代“弄潮儿”?

2018-08-23 18:00:20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风从海上来】天津滨海新区:从一片盐碱地到改革开放“排头兵”如何成为时代“弄潮儿”?

央广网天津8月21日消息(记者梁爽)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步态识别……在好莱坞大片中,通过扫描视网膜开启保险箱的炫酷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如今虹膜识别技术已经让电影场景变为现实。

1984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渤海湾一片盐滩上成立,是我国最早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如今,这片曾经碱花如霜的不毛之地,已从开发区“一枝独秀”,到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贸试验区“群芳争春”。滨海新区已成为国家多层次开放的“试验田”和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这个曾被邓小平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的地方,究竟如何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风从海上来】天津滨海新区:从一片盐碱地到改革开放“排头兵” 如何成为时代“弄潮儿”?

天津滨海新区地理位置图。(图片来自网络)

创新驱动为天津发展按下“快进键”

从上世纪90年代最早的“一只机”(摩托罗拉传呼机)、“一碗面”(康师傅方便面)风靡全国,到如今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有30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落户,创新驱动为天津发展按下“快进键”。

“智慧大脑”让创新发展落地开花。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步态识别……记者走进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了解了我国第一台远距离虹膜人脸一体化识别系统“刷眼和刷脸”的神奇,该技术已孵化出产业化公司——虹星科技,并落地在滨海新区。

虹星科技产品总监刘勃达告诉记者,相较于指纹识别8%,人脸识别2%左右的误识率,虹膜识别误识率可低至千万分之一。它采用人脸+虹膜融合的混合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大幅度提升了精准度。与此同时,虹膜识别身份认证系统在智慧安防、商超支付、儿童防走失、教育考试、社保计生、人力资源管理、社会福利发放、赈灾管理、智能物联网等领域将有很多应用空间,也为国家和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身份认证服务。

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与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共建的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是开展院地合作、推进智能识别领域高科技成果研发、孵育、转化并产业化的平台。“目前吸引了社会资本1.34亿元,孵化企业总估值5.6亿元。”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执行院长薛文芳说。

截至目前,研究院承担了国家和天津市的6项重点科研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89项,获得授权29项,为天津市乃至全国50多家企业提供了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专题培训,为滨海新区20多所中小学提供了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服务。

除了“脑洞大开”,科研成果的转化更是发展的题中之义。走进深之蓝有限公司,墙上“走进深之蓝走向强国梦”几个大字十分醒目,“民营企业在科技成果产品化过程中有更高的灵活性,可以把理论从实验室搬出来服务国家和社会,希望企业能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一些事。”深之蓝有限公司行政经理程林毅这样说到。

于此同时,在科技园区内,像深之蓝这样的民营企业还有很多。它们大多基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设计能力,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人才涌入再为发展“加把劲”

“过去的居民都是天津原住民,现在更多的是外来人口,外籍朋友也很多。”天津滨海新区华纳社区党委书记刘红霞告诉记者,自己在社区工作的17年间,不断见证着社区人员的变化。可以说,华纳社区就是天津滨海新区人才引进的缩影。从过去的原住民,到现在的超过十分之一的外籍人员,涵盖17个国家和地区,很多外来人员已经在这儿落地生根。

【风从海上来】天津滨海新区:从一片盐碱地到改革开放“排头兵” 如何成为时代“弄潮儿”?

20日,“风从海上来”采访团来到天津滨海新区华纳社区服务中心参观采访。(央广网记者梁爽摄)

“居民结构的变化,服务需求也随之提高,智慧社区建设可以提升综合服务的能力。”刘红霞告诉记者,为了更好的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社区通过一系列信息化的方式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记者在华纳社区服务中心一楼大厅看到,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居民“刷脸”即可进行活动签到、预约社区活动场地,并可实现免证件办业务。位于大厅一角的开发区行政服务自助终端屏幕上,显示着审批服务和便民服务两大板块,居民可不出社区就能办理公司或生活业务,享受便利的自助服务。

如今的华纳社区地处天津开发区的中心城区,社区内及周边各种商业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属于中高档涉外社区。截至2017年底,这片土地上已经聚集了6600多家外资企业、11000多家内资企业,注册资本分别为1450多亿美元和3.7万亿元人民币,在这里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超过140家。

【风从海上来】天津滨海新区:从一片盐碱地到改革开放“排头兵” 如何成为时代“弄潮儿”?

华纳社区党委书记刘红霞向记者介绍人脸识别系统,居民可通过“刷脸”参加社区活动签到、预约社区活动场地,实现免证件办理等业务。(央广网记者梁爽摄)

天津滨海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杨茂荣曾在媒体报道中表示,新区的建设重点就是引进人才。“不仅是针对高端人才,滨海新区也欢迎广大高校毕业生来新区发展。对于本科毕业生连续补助3年,每月给予1000元的住房补贴;硕士每月补助2000元;博士每月补助3000元。”杨茂荣说。

依托京津冀一体化搭乘“一带一路”快车“再出发”

天津与北京,一衣带水。为唱好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一批北京项目落户天津,促进了两地的发展。

2016年11月,由京津两市共同建立的“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正式揭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承接平台,积极导入中关村创新基因、创新团队、创新平台。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这里已经初步形成了科技产业特色鲜明、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协同互动的良好产业生态。

天津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李琦告诉记者,产业协同创新已经初见成效,目前中关村引入企业与天津企业协同发展,自管委会揭牌以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638家,注册资金86.83亿,有来自北京企业200余家。

城际高铁30分钟通达北京,京津冀一小时生活圈为百姓生活提供便利。除了京津冀一体化“红包”持续发放,“一带一路”快车再为天津发展添动力。

【风从海上来】天津滨海新区:从一片盐碱地到改革开放“排头兵” 如何成为时代“弄潮儿”?

一辆辆集装箱卡车鱼贯穿梭在码头与堆场之间,将大批进出口货物送到整装待发的国际集装箱巨轮前。(央广网记者王晶摄)

2016年,天津自贸试验区首条直通欧洲的货运班列开通,为连接中国北方和欧洲腹地增添了安全快捷的陆上货运通道。天津港通过铁路网直接串联起二连浩特、阿拉山口、霍尔果斯、满洲里四个过境口岸,充分发挥在“一带一路”中“海陆双拼”的优势。

港口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支点和优先发展领域,现在的天津港已经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海陆交汇点,120余条集装箱班轮航线覆盖国内各主要沿海港和东北亚、东南亚、欧洲、美洲、波斯湾、地中海、非洲等地区。实现了1.8至2万标准箱船舶周班常态化运行,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节点”。

如今,风从海上吹来,改革开放仍是进行时。

(责任编辑:路子康 CN078)
关键词:

相关报道:

     

    为您推荐:

    青岛:风从海上来 伙伴遍丝路

    2018-05-31 07:16:03 青岛 一带一路 丝路平台 上合组织

    【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烟台在拥抱世界中尽享开放红利

    2018-07-20 17:36:01 改革开放 外资企业 营商环境 改革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