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还有人说要“法办”这些创业人员,给创业者和政府都带来很大压力。1983年1月的一天凌晨,广播播发了《人民日报》一篇社论,说中关村企业不是资本主义,可以搞。第一批创业者中的纪世瀛回忆,听到后满含热泪,感觉得到了支持。一场风波戛然而止。
第二次风波是1985年,国家整顿清理皮包公司,又有人举报中关村企业都是皮包公司。科技部和北京市联合组成调查组来调查,主要焦点在于,民营集体所有制是私有制还是新型的公有制。最后的结论是,这是公有制的一种新型形态,中关村企业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到了1989年,四通公司主要负责人出走,又引发一阵争论。当时北京市领导表态,指出中关村、企业和个人都要分开看待,鼓励了中关村继续自己的发展方向。
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肯定市场经济,之后中关村再无争论。中关村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自信地提出了“建设中国硅谷,发展知识经济”的口号。那时有企业在中关村路口立了一个牌子:“中国离知识经济还有多远?向前走100米”,就是说,中关村就是中国知识经济的标志。
【启示】
中关村需要有一座自己的博物馆
新京报:整理中关村的历史,有什么现实意义?
申建军:直到现在,中关村仍是中国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比如现在最前沿的科技领域,包括人工智能、量子、无人驾驶等,中关村仍起着引领作用。站在历史的角度,中关村创造的是中国经济的未来潮流。回顾历史,能看到现在,中关村的精神对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乃至国际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城市,是有现实意义的。
我们其实是抢救了很多资料。若干年后,如果想要知道中关村的某些细节,都可以在这里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