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17位见证人讲述中关村创业史

2018-03-20 11:37:04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新京报:整个项目是如何规划的?

申建军:我们目前计划做三期,第一期时间范围是1978年到1988年,这段时间是“海淀的中关村”;第二期是1988年到2008年,是“北京的中关村”和“中国的中关村”;第三期是2008年到当下,这是“世界的中关村”。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和中关村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设立30周年,我们计划年内推出第二期,也是包括口述史、档案资料和书籍在内。第二期聚焦1988年至2008年之间的20年,这是中关村真正高度发展的时期,亮点会比第一期更多。很多大家熟知的企业家,例如柳传志、俞敏洪等人的故事都在我们的计划中。

新京报:为什么现在要做这件事?

申建军:中关村创业史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中关村比较早地诞生了民营科技企业“电子一条街”,率先探索出一套体制创新、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在全国都起到了带头作用。

另外,政协本身有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一直以来记录了很多老委员、老专家的亲历亲见亲为。解放初期,政协搞文史资料收集,就记录了溥仪回忆的晚清民初历史,国共两党将军回顾国共合作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用来温故知新。所以我们认为,政协来做这件事是顺理成章,而且我们做的口述历史不是政论片,比较亲民、客观。

新京报:这件事也有紧迫性?

申建军:对,做这件事也越来越急迫,中关村的发展历史已到了需要“抢救”的时候。

第一代开创者有的已经离世了。比如陈春先,他是改革开放后中关村下海第一人;还有中国激光照排之父王选,正是他在中关村做出的工作,让汉字告别了铅与火的年代,进入电子世界。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