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中医文化"大咖"谈》500多家网站首页转发,能采到那么多"牛人",如何做到的?

2017-10-26 23:08:13  京原路8号    参与评论()人

同时,这组报道还充分利用不同载体特点,放大传播价值,例如发挥移动终端碎片化的特点,以弹窗、短视频、新媒体专题集纳等形式吸引受众;而对于网络来说,有充分的铺陈空间,报道团队专门制作专题网页,集纳文字稿件、专题片、小视频、访谈实录、图片新闻等多种形式,满足受众完整浏览的需求;在多媒体稿件制作上,既有针对不同专题主题的综合专题片,也有针对不同小主题的专题小片,更有针对不同受众、精确到每个受访对象的访谈实录等,便于不同需求的受众浏览、传播,力求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例如为了满足新媒体、移动终端推送的需求,报道团队制作了仅有几十秒(弹窗)、10秒(微信朋友圈)的文字和图片“快闪”式的动感预告片;同时还制作了适合网站传播的内容较为丰富的宣传片,在专题播发前即迅速造成“刷屏”之势;为吸引普通网民关注,报道团队还制作短小的“97岁老中医缘何比30岁记者皮肤嫩”“张艺谋:血液中流淌着中医文化”“张静初、左小青体验中医正骨”等适合视频平台传播的小视频。

此外,在每个专题的基础上,报道团队还将接受采访的众多知名人士的观点集纳,剪辑制作了“中医、西医,在一起?”等综合视频稿件,增加报道的厚重性。

另一方面,探讨“多次加工”模式,最大化利用采访资源、拓展传播价值。深度调研的融媒体报道是新华社投入力量最大的产品,“中医文化‘大咖’谈”报道前后历时6个月,受访“大咖”30余人,如何以融合思维,从调研的采集源头端、加工端、发布端等全链条打造多形态、立体化、个性化的融媒体产品,是需要探索的课题。

在这组报道制作全程中,记者以产品思维倒推,进行有意识的采集、整合:所有素材全部实现共享,根据不同的细分主题、细分产品,对“采购”回来的“材料”进行跨媒体平台、跨主题的组合搭配,例如文字与视频的“跨界”组合,根据文艺、体育等不同报道方向细分出的新产品等,充分实现对素材的“吃干榨尽”。目前这项工作仍在继续进行,后续还会有出版物等衍生品“惊艳”亮相。(作者单位:新华社北京分社)


(责任编辑:穆启春 CN063)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