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中医文化"大咖"谈》500多家网站首页转发,能采到那么多"牛人",如何做到的?

2017-10-26 23:08:13  京原路8号    参与评论()人

第三,新闻策划摒弃“口号式”宣教,引入“真人秀”传播。知名人士在内容传播上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在报道策划中,报道团队邀请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泰斗级的国医大师,以及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等中医药领域权威,传播中医文化。屠呦呦以写给新华社记者一封信的形式,回顾青蒿素这个“中医药送给世界的礼物”的发现历程,表达壮大和发展中医药,造福全人类的决心。王国强则直面中医药发展的瓶颈问题,探讨破解之法。均已是耄耋之年的许润三、路志正、陈彤云等泰斗级国医大师通过现场讲述、“八段锦”演示等直观方式,展现中医文化的神奇魅力,使整组报道专业、客观、权威。

与此同时,报道团队诚邀世界冠军丁宁、申雪、赵宏博等体育界人士,以及张艺谋、陈宝国、冯远征、张静初、赵文卓等知名文艺界人士“借力传播”,请他们或亲身体验、或亲口讲述与中医药有关的故事、经历等,特别是“张艺谋出身中医家庭”“中医现场为明星正骨”“女乒国家队后厨的中医食疗秘密”等众多内容均为首次披露,使报道人物化、故事化、揭秘化、趣味化,引导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受众关注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实现了影响力与专业性的统一。

二、采集力:如何采访到各界“大咖”

屠呦呦、张艺谋、陈宝国、丁宁、申雪、赵宏博……这些在各自领域的顶级人物就中医文化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甚至披露很多从未公开的“秘辛”,无疑是整组“大咖谈”的关键。也正因为如此,新华社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遇到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对于记者的突破能力、采集能力都是极大考验,值得总结和思考。

(一)“诚恳态度+职业操守”是良好沟通的保障。在涉及中医文化的报道中,创造了历史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是不可能回避的。然而,已经86岁高龄的屠呦呦先生,无论是体力还是精力,进行长时间专访不太现实;同时出于科学家专注研究、不事俗务的性格,屠先生认为自己需要通过媒体表达的内容,在获得诺奖后就已经全部表达,明确表示“不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

如果就此放弃,整组报道效果势必大打折扣。为打动受访对象,报道团队多次到屠呦呦工作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与所领导和屠呦呦团队成员反复沟通,阐明采访意义,并给屠呦呦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长信,打动了屠呦呦身边的工作人员。屠呦呦先生不仅同意接受简短电视专访,而且以“给新华社记者写一封信”的方式,表达她对中医文化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