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武警特战排爆手:用生命换生命的燃爆“逆行者”

2017-08-25 13:44:11  中国网    参与评论()人


【编前语】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武警部队政治工作部宣传局策划推出的“网眼看武警·点赞英雄兵”网宣系列活动,就是借一双慧眼,来一次寻美之旅。网眼即人眼,透过这扇心灵的窗口,你会发现不一样的精彩。连日来,中央网信办和北京市网信办的领导和两路采访小分队一起,深入大漠戈壁、雪域高原、反恐一线,用脚丈量武警战士的忠诚,用心感悟边陲卫士的伟大。来吧,让我们走进热血军营,聆听强军故事,品味“视觉盛宴”。感谢您的关注,期待您的点赞!

图为赵明在进行模拟排爆训练。摄影王博

中国网新疆8月25日讯(记者裴希婷)在热播韩剧《太阳的后裔》中,男主角与身绑定时炸弹的女主角面对面轻松聊天,旁边的排爆员在最后30秒里成功剪断炸弹的电源线……当电视剧中的一幕在眼前真实上演,排爆员们还能那般潇洒镇定吗?生死就在剪刀开合的瞬间,排爆员的心里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排爆员需要经过哪些严苛训练?

近日,记者跟随“网眼看武警点赞英雄兵”活动来到武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指挥部三支队机动中队,有幸接触到了这些燃爆中的“逆行者”。

图为赵明在进行手工拆除训练。摄影王博

身着70斤排爆服2.5秒穿针

一块砧板,上面并排插着五根绣花针,每根绣花针旁边放着一根缝衣线和一把镊子。

“预备!计时开始!”

武警兵团指挥部三支队指导员、排爆小组组长赵明一声令下。该中队代理排长杨暾迅速拿起镊子,准确夹住缝衣线,一下穿进绣花针……在一旁观看的记者眼睛还没眨两下,杨暾已经把五根线穿进了针眼里。

“用时12秒8!”

这项练习叫“穿针引线”,是一名排爆手的基本功,主要是训练排爆手在排查复杂线路时的专注力和稳定性。准排爆手要求在30秒内穿进五根线,专业排爆手要求12秒左右完成。

排爆是一项不可逆的操作,失败一次就一切归零。为此,排爆员必须经过严苛的专业训练。每一名排爆手都要达到眼准,手稳,胆大,心静。

武警兵团指挥部三支队的排爆小组成立于2014年,主要担负辖区内的排爆除险、处突维稳等任务。赵明和杨暾曾多次参与涉爆涉恐案件,并在一次排爆除险任务中成功拆除爆炸物,是该支队的排爆功臣。

除了穿针引线,用筷子夹黄豆、鸡蛋等圆状物也是必修课。为了能够快速在错综复杂的线路里准确识别安全线,还要进行“七彩盘剪”的训练,要求排爆手先将七种不同颜色的棉线根据口令绕在并成两排的钉子上,再根据口令在规定时间里剪断对应编号区间里指定颜色的棉线。

为了更加适应实战环境。每次训练都要穿着重达70斤的排爆服,耳边还要时不时响起尖叫、鞭炮或者惊吓声,来提高排爆员的面对复杂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通常一组训练下来,排爆服里早已汗如雨下。

即便是身着排爆服,远距离操作也可提高安全系数。“现在要求做到单兵作战时人装结合。”赵明告诉我们。为了提高远距离操作的精准度,熟练操作杆式机械手也是排爆员的必备技能。排爆手们背着重达十几斤的杆式机械手,站在2米到4米的距离外夹鸡蛋、往矿泉水瓶里倒水,犹如徒手操作一般自如。

图为赵明(中)与排爆小组成员进行装备研习。摄影王博

用生命换生命拆弹并非“剪线”般简单

回忆起那次“战斗”,赵明和杨暾仍心有余悸。

2014年10月的一天,赵明和杨暾所在的中队接到命令,县城某街区有制爆团伙施爆,现场还有爆炸物未引爆,需立即赶赴现场排爆除险。

纵然“彩排”了无数次,但真正的“战斗”来了,赵明的内心还是充满忐忑,“万一”开头的假设像弹幕一样在脑海里不断浮现。“排爆并不是电视剧里演的剪红线黄线那么简单。现场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周围都是门面房和居民楼,又有许多围观百姓,他们不能有闪失啊!”赵明的忐忑来自于对于群众安全的考虑。作为指导员,他还要考虑参战人员和战术的问题。

经过甄别、判定电路种类和走向等预处理,赵明和杨暾决定手工拆除爆炸物。请示过现场指挥官后,赵明和杨暾穿上排爆服,拿着工具箱,走向爆炸物。

“我俩走过去的时候,心里没想别的,就想着把训练的东西都用上,协同配合拆除爆炸物。”赵明说。

赵明拿着绳钩,凭着经验轻轻勾了几根电线后,示意杨暾。两人将目标锁定为一根灰色电线。准备就绪,杨暾拿起剪刀,一剪子下去……一切平安。俩人舒了口气,将爆炸物转移至排爆罐里。

提了五个小时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脱下厚重的排爆服,俩人这才发现早已汗如雨下。一整天没吃没喝,这才感觉到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

图为杨暾向记者演示杆式机械手的操作。摄影王博

只想如何完成任务家人至今并不知

“媳妇,我忙了……”这是赵明在那次“战斗”前,准备给怀孕的妻子发的信息,然而,信息并没有发出去。赵明有点纠结,毕竟是一次实打实的“战斗”,是该留下些讯息还是什么也不说。

身为指导员,又是排爆小组组长,既是家中独子,又是准爸爸,在走向爆炸物的那一刻,赵明的心跳有点加速。

加入排爆小组三年了,赵明的妻子至今不知道丈夫其实真正参加过“战斗”,她还以为丈夫只是时刻为战斗准备着的勇士。妻子会时常嘱咐赵明,如果真的去“战斗”,一定要提前告诉她。“下次战斗前,我还是不会告诉她。她带着孩子,不能让她为我担心。”赵明说。

其实,赵明的母亲也不知道儿子是一名排爆员。每次问起在部队干的啥,赵明都“糊弄”说,我是指导员,给战士做思想工作的。前不久,赵明的母亲在一个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一篇关于排爆的文章,一眼认出里面的照片是儿子。母亲马上打来电话问他是不是排爆员,语气听起来有些焦灼。“我跟我妈说,那是专业训练,每个人都要学习。我妈就松了口气。”赵明说得轻描淡写,但他是家中独子,在母亲心中的份量岂是这善意的谎言能掩饰住的。

当时,杨暾还没有成家,接到任务时,并没有想那么多,反而有点激动,“平时的训练终于派上用场了,还有点兴奋。”杨暾说。

如果下次走向“战场”,走向爆炸物,会想些什么?赵明和杨暾都表示,依然会争抢着冲在前面,那一刻只想着如何成功完成任务,保护群众,减少损失,没有他念。

(责任编辑:马丽丽 CL0938)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