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云谈音乐
华人在海外
名家访谈
社会掠影
文化风情
 

“心之声”   

    ──又一个“化不可能为奇迹”的感人故事颁上银幕    

 

  不少好莱坞影片以扇情着称,喜欢取材从感人事迹找题材,间或有廉价温馨、矫揉造作的嫌疑,但通常奏效,赚足观众眼泪。

  这部“心之声”(Music of the Heart)也属这类典型美式感人故事,不过,由于是真人真事颁上银幕,再加上,这部电影的女主角是演技一流、多次获奥斯卡金像奖的梅丽史翠普(这个角色玛丹娜曾努力争取却过,但未被导演魏斯克拉文Wes Craven赏识),仅就这几项因素,就俱有一定可看性。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没有工作、被丈夫遗弃的义大利裔女人,古艾丝帕莉(Roberta Guaspari,由梅丽史翠普扮演)带着两个年幼子女投奔娘家,母亲很快就受不了女儿整天精神萎靡,郁郁寡欢,她建议古艾丝帕莉赶快去找一份工作。虽然,她其实是检定合格的音乐教师,但因无法提出工作经验证明,只好学非所用,在百货公司包装部上班。一次偶然中,女主角巧遇昔日音乐系同学,了解她现状后,透露哈林东区(East Harlem)小学正招聘音乐教师消息,鼓励她不妨试试。二十年前的纽约哈林区比今天还严重,除了住黑人,还有许多南美洲移民,是吸毒、走私、酗酒、打架、抢劫、┅没有人敢去的地方。

  当时,古艾丝帕莉在不服输心理驱使下,不考虑这么多,便晋见校长,提出她的小提琴古典音乐课程计划,校长被说动,决定聘用。于是,古艾丝帕莉开始和一群顽劣、刁钻、从没有接触过乐器、更不知遵守秩序为何物的小萝卜头长期抗战。起初,困难重重,家长不但不支持(他们也从不知道什么是贝多芬、莫札特、巴哈),甚至反对,就算孩子愿意练习,但,没有那个环境,他们必须在电视声、吵架声、热门音乐、婴儿哭声、邻居的咒骂┅┅种种噪音中奋战,设法抢出廿分钟的练琴时间。

  好几次,连好强的古艾丝帕莉都气馁得想放弃。直到学期末的演奏会中,学生在台上杰出表现,令全校师生一致惊愕激赏,才拾回信心,最重要的是,她的小提琴课程计划可以继续下去。甚至,学生们逐渐爱上巴哈、莫扎特,气质也随着改变,一个个彬彬有礼起来,直到有一天,市政当局突然决定删除这项计划的预算。为了争取生存,学生、家长、老师一起共商对策,自力救济,决定以公开演奏方式筹措基金。最后,这些来自哈林区的孩子,他们作梦也没想到,竟然有机会在世界最着名的“卡内基音乐厅”登台,并获全场听众如雷掌声喝彩。

  导演将整部片子气氛场面经营得非常成功,从一开始,描写女主角的绝望、无助、忧郁、陷入人生谷底的情况,便已经紧紧掌握住观众情绪,这种内心戏,由梅丽史翠普诠释,更是自然、生动、逼真,十足表现她的奥斯卡金像奖水准,最难得的是,从未学过任何乐器的梅丽史翠普,为了拍片,大把年纪,真的拜师学艺,两个月之后,她居然已经能用第三移位指法演奏,还一边说话,指导学生,令人佩服。

  戏中没有英雄人物,纯粹是生活中柴米油盐的现实问题,不由得你跟着剧中人一同哭、笑、叫喊、陷入情网,甚至连她沉默时,你也感受那股,令人透不过气来的闷。这部电影最特殊的地方是,它能够令观众不由自主去倾听古典音乐的每一个音符、小节的细微处,这种情况在一般影片中极其罕见。片中的一百五十个学生,一半以上的确是“真人”上阵,他们真的是古艾丝帕莉的小提琴学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所借用的场地─卡内基音乐厅,这是该厅成立一百零八年来第五次提供拍片之用,可谓十分难得的幸运,但是,限制七十二小时之内必须完工。因此,导演非常紧张,现场只见他挥汗如雨,快马加鞭赶拍镜头。

  “心之声”在全球各地上映,对古艾丝帕莉而言,最大的收获不是自己的故事被拍成电影,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苦心与努力终于有了成效,纽约市府教育局决定继续支持这项“小提琴音乐课程”计划,台上台下,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