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梅隆说“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因为杰克和露丝的一吻”,因为片中瞭望塔的船员见证了二人的热吻而忽略了冰山。这显然是对于历史的浪漫主义解读。但《泰坦尼克号》真正感染我们的,除了真实的震撼以外,更是一次即永恒的爱情赞歌。而这场时代爱情史诗的背后,更有剧组无数人对这部电影的真情付出。
伟大的远航——卡梅隆造物记
“84年过去了,我依旧还能闻到新鲜的油漆。瓷器还从未被使用过。被褥也没有人睡过。泰坦尼克号曾被称作是梦想之船。它确实如此。”——露丝·道森
虽然一部电影的成功必定是一个团队的通力合作,但我们还是忍不住把最大的功劳记在了“天神”詹姆斯·卡梅隆的头上。这条大船上的一钉一铆都铭刻着卡梅隆的名字。这一位近似于独裁者的导演,用自己的亲力亲为,将“泰坦尼克号”带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他已不仅仅是一条大船的舵手,更是一场悲剧的造物主。
一场邂逅
1995年,俄罗斯考察船卡尔迪什号迎来了一位非同寻常的客人——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事实上,这艘苏联时期被克勃格用作间谍活动的考察船,本已被消减军费开支的俄罗斯国防部下令拆除,但卡梅隆的到来,却给卡尔迪什号带来了新的使命,一场真真正正的冒险。正在筹备新片《泰坦尼克号》的卡梅隆,租用卡尔迪什号作为自己的水上大本营,前往探访真正的泰坦尼克号遗址。
卡尔迪什号在北大西洋进行了一个月的航行,来到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确切地点,而那艘世纪巨轮正躺在海平面4.5英里下。在如此深的海底,水压可以瞬间将人压扁,当时的摄影机都没法承受如此巨大的水压。传统的做法,是将摄影机置于潜艇之中,透过舷窗拍摄。虽然这样可以采用IMAX摄影机拍摄到更清晰的画面,但卡梅隆却不希望镜头被如此庞大的设备所限制,而选择了将小型摄影机放至在潜艇外拍摄,而这就需要研发新型的摄影机。
在弟弟迈克尔·卡梅隆以及Panavision公司的帮助下,卡梅隆得以尝试改造后的深海摄影机。但新技术,也有其自身缺陷,由于只能存放12分钟的胶片,且进入水下后无法更换,所以每一帧都必须物尽其用。每次下水前,卡梅隆都会指挥自己的小队,在模型上进行精确彩排,让两条潜艇相互配合,拍摄他想要的画面。
潜水计划进行了12次,每次往返耗时16个小时,只为了拍摄12分钟的画面。大多数时间,卡梅隆和他的小组都无事可做,只能在狭小空间中等待。温度常常骤降,窗外的探照灯只能照射很短的距离,大部分空间一片黑暗。但真正直面泰坦尼克号的残骸,还是让卡梅隆由心中,发起一阵感叹,这便是保存百年,未曾被破坏的历史。
按照既定拍摄路线,完全无法将卡梅隆严重泰坦尼克号的壮丽表现清晰,由于没有考虑到沉船的实际情况,没有拍摄到卡梅隆需要的镜头。第二次下潜之后,卡梅隆异常失望,回到船上,将自己一人锁在舱中,开始痛哭,因为他完全被这一世纪悲剧所震撼。他意识到,任何规划都是无用的,泰坦尼克号本身可以为自己说话。
从第三次次潜水开始,卡梅隆改用了一种小型遥控潜艇ROV,由一根线与大潜艇相连,可以遥控进入泰坦尼克号内部拍摄,这是之前没有任何人涉足的黑色区域。ROV拍摄下了很多诡异的影像,泰坦尼克号中的门窗设施大多保存完好,典雅依旧,水晶吊灯还和百年形成的石笋一起悬挂在在顶上,仿佛进入了某个穿梭时空的洞穴。为传奇富商J.P·摩根准备的壁炉,大理石的纹路和照片中的一样一样,只是如今已爬上了海蟹,正是这样自然和历史的结合,让卡梅隆灵感迸发。虽然明知时代片是他从未尝试过的软肋,但为了还原这层震撼,他则必须借助影像的力量。
重建废墟
在建造真正的泰坦尼克号布景之前,剧组首先的任务,是根据卡梅隆带回的残骸影像,重建水下残骸的模型。剧组在加利福尼亚的阿斯坎迪多搭建了一个大水池。并在其中制作残骸模型,为了让布景有荒废的腐蚀感,道具师一遍遍用火对布景进行烤制,再在其表面铺上沙子,涂上胶水。由于制作好的布景要沉入水中拍摄,所有比一般电影的布景要加重很多,每片墙壁都足有半吨重。
在此段最终的成片中,除了在布景拍摄以外,片中更是使用了大量卡梅隆拍摄的真实遗址素材(有一个简单的分辨方法,片中凡是出现两条潜艇的镜头都为后来补拍,出现一条则为实地拍摄,因为实地拍摄,必须用上其中一条潜艇的摄影机)。由于技术所限,片中部分残骸的景象都经过了卡梅隆的想象加工。但即使是想象,卡梅隆也希望做到有理有据。如其中一个镜头,拍摄了沙砾中的洋娃娃,便是来自之前其他考察团队的描述。2001年,影片上映之后,卡梅隆曾重回泰坦尼克号废墟,用新型潜艇,探索了沉船的全貌。毫不惊讶的发现,其中不少场景和他所拍摄的一模一样。
但仅仅有残骸的模型还远远不够,拍摄如此史诗级的华丽电影,一条足以四面打光的真船模型也是必不可少的。拍摄完水下部分后,剧组随即移师墨西哥瓜达拉哈拉搭建船的真身布景。
复活大船
工作人员在墨西哥海边建起了六千四百万公升的水槽,并在其中还原泰坦尼克号,最终建成的模型相当于两个橄榄球场大小。几乎是原始泰坦尼克号1:1的还原(其船身主体和泰坦尼克号相同,只是缺少了一些配件)。模型的建造获得了大量历史资料的支持,甚至连原本以为在二战中遗失的原始设计图纸,也被卡梅隆找到。长期与卡梅隆合作,拍摄了《异形2》和《真实的谎言》的美工彼得·拉蒙特作为此次重建的指导,在卡梅隆的要求下,拉蒙特也做到了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还原真实的大船。用卡梅隆的话来说便是“我到过那里,看见过它,它必须是正确的。”
虽然剧组制作了有“80层楼”高的布景,但却并没有将泰坦尼克号完整复原,更多的是采用借位取景和电脑建模完成镜头。事实上全片没有一个展示泰坦尼克号每个角度的镜头,因为这艘船并不真实存在。有趣的是,在拍摄泰坦尼克号从南安普顿海港出航时,剧组其实只搭建了泰坦尼克的右舷。但历史上泰坦尼克号却是左舷靠岸。卡梅隆只得选择在后期,将镜头左右翻转。这却给了拍摄极大的难度,所有演员必须时刻记住自己使用的是左手还是右手,站在左边还是右边,经常会闹出笑话。此处出现的所有英文单词,也是从右往左书写。虽然拍摄有如噩梦一般,但仅一场戏,就为剧组省下了数百万美元。
全片中所有出现的场景,都参考了当年留下的照片,片中道具包括桌椅、地毯、餐具和救生艇都找来了当初给真实的泰坦尼克号供货的BMK公司,要求他们按照当年的图纸重新制作,保证了百分百原汁原味。卡梅隆的偏执甚至到了要求露丝这个虚构人物的房间也必须有现实依据可查。卡梅隆经过精心比照后,选择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J.P·摩根的房间。在历史上,摩根一开始预定了此间,但临时取消了行程,逃过一劫。传说泰坦尼克号的主人,白星公司老板布鲁斯·伊斯梅后来住在此间,但没有任何明确的文献记载。卡梅隆便顺水推舟,将露丝安排在此间。
引擎间也是展现泰坦尼克号力量的绝佳舞台。可惜的是,对于泰坦尼克号引擎细节并没有详细图纸。为了能尽量给予引擎真实的质感,剧组找来了二战时期的邮船,杰瑞米·奥布莱恩号,其引擎大约是泰坦尼克号引擎大小的三分之一。为了配合拍摄,剧组又搭建了真实大小三分之一的走道和灯光,将奥布莱恩号的引擎,作为一个微缩模型进行拍摄。再通过当时刚刚兴起的绿幕技术,将走动的人物加入其中。实际拍摄中,对引擎的运动进行了加速,并且将绿幕和实景拍摄结合起来,擅长不同技术混用的卡梅隆,时刻刷新着观众的新奇感。
餐厅作为片中重要的场景之一,卡梅隆自然需要精益求精。这个坐落于泰坦尼克号第一烟囱和第二个烟囱之间的饭厅,是全船最华丽最重要的房间。按照1912年的礼仪,每天的晚餐,是上流社会最重要的社交场合。由于卡梅隆对于泰坦尼克残骸屋内的橡木材质印象很深,便要求餐厅的布景完全采用橡木制作。泰坦尼克标志性的玻璃圆顶下的楼梯,则比实际大小略有增宽,为的是拍摄多人同时走下时,有更佳的空间感。在拍摄露丝走下楼梯,杰克微笑相迎一场时,卡梅隆无意在地上发现了一个污点,顿时勃然大怒,吼道“这是一条首次航行的新船,是不会有污迹的!”边抱怨着,边跑到了剧组的情结工那里,借来一把刷子,自己趴在地上刷了起来。工作人员想上前帮忙,也被卡梅隆阻止,“我做过片场所有的工作,我知道该怎么做”。
确实,全能的卡梅隆早已成为片场所有人的偶像。在拍摄沉船水注入三等舱走廊的戏份里,剧组为了节约成本,特意将走廊设计成前宽后窄,创造无穷无尽的透视效果。但无论如何实验,都不能满意。卡梅隆看见后,只是在门上随手画了一张草图,告知工作人员正确的透视。这位做过美工的导演(《杀出银河系》1981),多才多艺,让人叹为观止。
特技辅助
对于卡梅隆这个特效狂人来说,即使拍摄时代片,也必须要尝试无数新鲜的技术。片中对于泰坦尼克的航拍全景镜头,是事先让工作人员坐在直升飞机上,拍摄了美国海军的一艘军舰,并将镜头运动轨迹,用电脑记录下来,再与船的电脑模型相结合进行拍摄。而片中几乎所有全景的海水都是采用最新技术电脑制作的。而在中近景中,则是采用了船身布景所在的墨西哥海域出现的海水。由于整个布景一半靠岸,一半靠海,所以靠岸那一半的水面,则也是在靠海一半取景,再用电脑后期进行左右翻转。
如今已异常红火的动作捕捉技术,在本片中也有着大量运用,全景镜头中的人物移动,都是采用动作捕捉技术生成的电脑假人,达到镜头内人头攒动的逼真效果。而当沉船时,船身倾斜,乘客坠入海中的镜头,则是在实拍时用厕纸代替人物,再在后期将人物补入画面。工作人员则戏称此场为厕纸镜头。如今这些特效镜头已变的十分廉价,但在当时,一个镜头却还是能花去剧组数百万美元的开支。
片中最有效果的一次特技创新,则是杰克和露丝落水后,口中呼出的冷气。事实上,为了让演员能够在水中拍摄舒适,剧组必须严格控制水温,在华氏85度(摄氏35度)左右,而一旦水温达到华氏88度(摄氏45度)则会有水汽出现,影响拍摄效果。但采用如此高的水温,演员说话呼吸,便不会产生冷气,与当时的真实情况不符。为了解决此问题,特效部门大胆尝试了再演员说话时,加入电脑模拟冷气。此段中,所有的冷气均为电脑制作,卡梅隆以及特效组全体成员都不确定是否能达到真实的效果。好在,最终制作的冷气配合场景人间地狱般的氛围,没有丝毫突兀,反而让观众更好的进入了其中的情境。在卡梅隆看来,这项发明简直堪比《星球大战》的光剑。
黄金时代走来的斯图尔特
选择格劳瑞亚·斯图尔特饰演老年露丝,显然是出于卡梅隆长久以来对这一黄金时代金发尤物的仰慕。斯图尔特在三十年代曾经红极一时,和秀兰·邓波儿合作拍摄了多部佳作,并且主演了约翰·福特的名作《鲨岛逃生记》。而其最大的成就则在恐怖片领域,詹姆士·威尔著名的《隐形人》一片,让其进入了事业最高峰。可惜的是,斯图尔特的事业至此以后,再无建树。她也厌倦了公司将其包装成只会无脑尖叫的金发女人,在四十年代决定息影。其在《泰坦尼克号》上映后的采访中表示,“那个时候,我烧掉了所有的东西,我的剧本,我的剧照,所有的一切,大火烧得很痛快,这就是一种解脱”。至此以后,她则很少出现于电影中,直到七八十年代,才偶有在小成本电影中饰演配角龙套出境。在卡梅隆找她拍摄《泰坦尼克号》之前,斯图尔特已有近十年未出演过任何电影。
为了让斯图尔特熟悉角色,卡梅隆在拍摄前便与其一道探访了一位真正的百岁泰坦尼克号幸存者。当天,老太太正在过生日,虽然早已没了牙齿,但一句“巧克力蛋糕和年轻帅哥才是我永远的最爱”给斯图尔特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拍摄前,斯图尔特还主动找到凯特·温丝莱特,来了一次红酒对谈,试图模仿她说话时的语气和性格。二人相谈甚欢,这也让卡梅隆觉得信心十足。
正式拍摄时,卡梅隆找来业内最顶尖的化妆师,将仅有80岁的斯图尔特,化妆成101岁的样子。这让久未在大银幕露面的她略有微词,害怕观众以为她真的已经如此老迈。不过,卡梅隆还是对斯图尔特并不像对其他演员那般严厉,有许多特殊照顾。由于斯图尔特不愿意乘坐直升飞机,卡梅隆特意批准他乘船来到片场,并且安抚她,“只拍摄了一个下飞机的镜头”,才让工作顺利进行。最终斯图尔特对着卡梅隆拍摄的泰坦尼克号真实废墟,悠悠的说出这古老的故事,打通了电影从过去到现在的桥梁,有了不可多得的叙事维度。
绝不放手的炽热情侣
被《泰坦尼克号》成就的除了卡梅隆以外,便要数如今已入巨星殿堂的两位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凯特·温丝莱特了。没有他们的爱情,《泰坦尼克号》的故事也会少了太多带入的激情,而显得苍白无力。
事实上,卡梅隆本不愿意选择凯特饰演露丝。毕竟,之前已出演过李安《理智与情感》和肯尼斯·布莱纳《哈姆雷特》的凯特,早已成为了多数导演拍摄古装片的第一选择。但由于凯特的演技实在太难以让卡梅隆割舍,她也在最后时刻登上了这条大船。片中一场母亲为露丝穿衣的镜头,其实在原始剧本中,本是露丝为母亲穿衣。但在凯特看来,将其改为母亲为她穿衣,更符合角色的关系。原来,在当时,由于细节繁琐,上层妇女无法自己穿衣,必须要有女仆帮助才可以完成打扮。而母亲为露丝穿衣,更能显示出露丝被传统压迫的主题。卡梅隆听后二话没说,采用了这个建议。
在拍摄之中,凯特和莱昂纳多也经常向卡梅隆提出修改台词的意见。一开始,卡梅隆对二人只是敷衍了事,但二人的坚持,还是让其进行了重新考虑。在看过二人多次彩排之后,觉得更生活话和出自内心的语言,确实强于原始台词。但现代化的语言,却必须修改。于是,卡梅隆找来三位研究古代英语的教授,让他们将凯特和莱昂纳多排练过的台词,再次置换成当年的常用语言,重新编写。让他惊讶的是,1912年时人们说话,和现在并没有太多不同,不少俚语在当时都已使用。其中凯特对斯潘塞·洛夫乔尔竖起中指一场,卡梅隆也是反复调查,发现在古罗马时期便有竖中指的传统,才加入最终的成片中。
两人在船头飞翔初吻一场,感动了无数人,但真正拍摄时,却更有某种冥冥中的天意巧合。拍摄之前,凯特要求莱昂纳多,不可以吃洋葱,不能喝酒,不能抽烟,不能喝咖啡,莱昂纳多都一一答应。但这场戏却由于卡梅隆等不到想要的火烧云天气,而迟迟不能开拍。一天傍晚,突然天空突变,红色的云霞遮住了半边天,卡梅隆大喜过望,立即组织拍摄。凯特匆匆换好衣服,出来以后,也被这美景惊呆了,她拒绝了导演彩排的建议,迫不及待的要求立即抓紧时机。最终这场戏,仅仅拍了两次,火烧云便散去。由于第二次虚焦,所以采用了第一条。而这段镜头,则是上天赠给剧组和影迷,最伟大的礼物。
在拍摄杰克给露丝画像一段时,本来莱昂纳多的台词应该是“躺到沙发上去”,但面对裸体的凯特,他却下意识的说错为“躺到床上去”。卡梅隆保留了这个佛洛依德式的错误,而对于两人的粉丝来说,这也是莱昂纳多本人对凯特隐隐有所动心的不二证据。不过,莱昂纳多本人实在是没有绘画天赋,在拍摄此段时,完全无法画上两笔。片中所有特写的绘画镜头,都是由卡梅隆代笔。事实上,曾做过美工的卡梅隆,对于素描还很有一手,片中杰克的画作,全部都是出自其手。但一到特写镜头还是有些难为人,因为作为左撇子的卡梅隆,必须模仿杰克用右手作画。好在他克服了这一困难。
无意收获的真实爱情
除了主角之外,片中的诸多配角,也都发挥了不错的演技,他们中的不少角色,在历史中有迹可循,这也让他们的表演更增添了一层真实的厚度。饰演卡尔的比利·赞恩是卡梅隆和副导演在影院观看了他主演的超级英雄电影《轰天奇兵》后所做的选择,事实上比利艺术天分极高,在拍片休息时,还经常会创作一些印象派画作。泰坦尼克号设计者托马斯·安德鲁斯的扮演者维克托·加柏,是卡梅隆较晚定下的演员。事实上,为了这个角色,他面试了无数人都没有办法取得理想的真实效果。一日,选角导演异常兴奋,从洛杉矶寄来了一卷片段,说加柏是这一角色的不二人选,卡梅隆看过片段后,很是不解,因为其中的演员演技糟糕,完全不是他想的那样,便给洛杉矶打了个电话。对方这才发现,寄错了带子。要是这个小错误没被发现,加柏可能永远无法进入剧组。
全片中的历史人物,唯有泰坦尼克号的第一大副默多克,是卡梅隆着重塑造的带有反派色彩的角色。在片中,他安排默多克收了卡尔的贿赂钱,并为了维持秩序开枪误杀了乘客,这一切都没有真实的历史依据,只是出于可能的猜测。但卡梅隆为了增强戏剧冲突,则将这些故事都安排在了默多克身上。虽然默多克最后为了赎罪自杀,博得了不少同情。但卡梅隆还是遭致了默多克后人的不满,对此,他一直怀有歉意。而本片现代部分的主演角色,则大多来源于卡梅隆的真实生活。布洛克这个角色便像是卡梅隆自己的化身,不停的需要向投资人解释超期和超预算的原因,其唯利是图的架势,有些卡梅隆对自己阴暗面解读的意味。而路易斯则是真正的本色演出,卡梅隆根据自己在卡尔迪什号探险的同伴路易斯写了这个角色,却找不到任何人来扮演,最终只得让其饰演自己,连名字都得到了保留。
最后,卡梅隆本人也在《泰坦尼克号》的拍摄中,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在片场,他和饰演露丝孙女的演员苏茜·爱米斯相识,并在2000年走入了婚姻殿堂,如今已生育有四个儿女。其实,细看之下苏茜确实与卡梅隆的御用女主角西格尼·韦佛有不少相似之处,可见艺术家终究总是会爱上自己的造物。
暗中请来的天籁歌后
曾为《勇敢的心》和《阿波罗13号》配乐的王牌音乐人詹姆斯·霍纳操刀了本片的音乐。为了将《泰坦尼克号》的音乐取得最佳效果,霍纳几乎每一幕都亲力亲为,将自己的酬劳大多用在了购置器械和跑上跑下中。而且按照卡梅隆的要求,他的配乐也做到了和主题以及历史的有机结合。片中多次出现的爱尔兰风笛,便是由于泰坦尼克号在爱尔兰建造,船上特别是下等舱中不少乘客都是爱尔兰人。在所有遇难者中,爱尔兰人也占据了绝大多数。
最让霍纳费尽心血的,则是结尾时该使用什么样的音乐。早先便看过卡梅隆绘制的分镜的霍纳,对结尾已然心中有数,但何种音乐配合杰克和露丝的梦中相见,还是一大难题。霍纳想要的最佳效果是,即便出了字幕,观众也能沉浸在思索的情绪之中让全片的高潮延续。此时,创作一首歌曲的想法,进入了霍纳的脑海。但由于之前卡梅隆已经明确表示,不愿意在电影中使用插曲,霍纳对此想法也不敢公开实施。在他看来,如果公开征集的话,卡梅隆一定会被漫天寄来的歌曲淹没,而别人的旋律更无法与他的配乐相衔接。由此,他决定自己将片中音乐改编,创作曲调,并找来了诗人威尔·詹尼斯填词,这便是后来家喻户晓的《我心永恒》。创作完成后,霍纳便想到了认识许久的歌后席琳·迪翁。当时,迪翁正在拉斯维加斯的恺撒宫演出,霍纳二话没说,悄悄从纽约卡梅隆的工作室飞赴拉斯维加斯。见到迪翁以后,第一句话便是“这事一定得保密”。霍纳在迪翁面前,将《我心永恒》自弹自唱了一遍,顿时得到了迪翁的理解,表示愿意录音。一周半以后,迪翁来到纽约,在霍纳的录音棚完成了小样的录制。从头到尾,卡梅隆丝毫不知,还埋怨霍纳这几天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而霍纳则很是紧张,虽然歌声令他感动,但他则必须一遍遍和迪翁的丈夫等人解释此歌暂时不能公开。很快,霍纳便看到了卡梅隆制作完成的结尾,比他料想的还要感人。他便顺势,邀请卡梅隆听了迪翁的小样。卡梅隆听罢后,仿佛还没有回过神来,连着问了两个问题“这是迪翁?”“是的。”“这是首歌?”“是的。”“这简直太棒了!”就这样,《我心永恒》得以成功出现在《泰坦尼克号》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