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1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丁静熊琳
政绩考核是引导领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指挥棒,关系党中央决策部署能否切实落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否稳步推进。但有部分基层干部反映,有些地方将看得见、见效快、影响大的“显绩”作为考核重点,容易忽略那些精力投入多、时间战线长、见效不明显的“潜绩”。
重“显绩”而轻“潜绩”,容易催生急功近利的政绩观,不利于推崇脚踏实地、“干当前,想长远”的干事作风。为解决这一痼疾,不少地方已经在行动。比如,北京市委办公厅近日印发文件,明确要求进一步完善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任期考核体系,切实考准考实干部“显绩”和“潜绩”,推动干部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得民心的事。
明确“显绩”“潜绩”一起考,要求“泽被长久”而非“竭泽而渔”,传递了积极导向。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的《“潜绩”与“显绩”》一文中就曾提到:我们常讲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多做埋头苦干的实事,不求急功近利的“显绩”,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
“显绩”“潜绩”一起考、同步看,难度不低、挑战不小,却是客观、全面、公正评价干部的科学方法,也是激励领导干部应对挑战、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正确导向。
重“显绩”也重“潜绩”,有助于扭转急功近利、形式主义政绩观。前段时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在耕地复垦中“移栽挂穗玉米”,应付式解决耕地“非农化”问题;此前也有媒体报道一些地方热衷追求立竿见影的政绩,不惜在土地荒漠化、沙漠化地区和重度盐碱地安排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欠下产能亏损账、生态亏欠账的案例。这些急功近利、罔顾基层实际情况和事物发展规律的荒谬做法,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如果任由这样的“显绩”拿到考核“高分”,势必伤害一些干部抓“潜绩”的务实担当,不利于引导干部干真事创真业。